瞿贻仲
语文、人教等几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里,都有一篇文言文《河中石兽》。说是古代沧州南,有座寺庙,门外有两个石兽,坠入到河里,十年后,老是找不到,后来在一个老河兵的指导下,竟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
图片1 图片2 图片3该课文被选编在我们国家初中语文教材里,每年都要求千千万万的中国初中生必学必背。
每次教到这篇课文,我都很郁闷。觉得这是个虚假不实的故事,经不起推敲的。若是基因、量子等高深莫测的东西,我不敢妄言,但对石头还是能说的。纪晓岚把石兽会逆水上行当成真事叙述,并据以论理。这是荒诞的,是文学家纪昀,为达到观点新奇,虚构了一个故事或者想当然地相信了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
说“河中石兽“是捏造虚构的故事, 理由如下:
其一,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它是纪昀纪晓岚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主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谭,或亲身听闻的奇情轶事”。既是小说怪谈,书里所记故事能当真事看吗?显然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其二,作者纪昀先生,是清代的文学家和官员,不是严谨的科学家。虽然他是《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学富五车,长于文句典故的考证训诂,但他没有用实验验证事件真假的科学家的严谨精神。对于乡野怪谈,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信了。他信了,那是科学之风不兴的古代,情有可原。如果现代的人也随便信了,那就可叹可笑了!
其三,科学事实,必须要可以多次发生,也就是能够在相同条件下多次复制重现。但像《河中石兽》一文所说的: 石兽自行逆水上行数公里,古今中外除了纪晓岚之语,没发生过第二例。
其四,故事的情节叙述,多处违反最基本的自然物理常识。不具实际性。
①处,“一寺临河干,山门圮(读音为匹)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意思是:一座寺庙靠近河岸,有一年它的外大门倒塌了,门前地面上的两个石兽也一起沉没到河里了。这是事件的起源。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没有交代清楚: 石兽是如何沉没到河里去了的呢?
看看上面几张图片,平常寺庙的门墙垮塌,就算砖石砸到了石兽,石兽也不会怎么动的,既使动也就是原地倒下而已。门墙的砖石,毕竟比石兽轻很多嘛。那么石兽沉没入河的原因,只会有两种可能性: A、被罕见的大水冲下河。B、被人人为的抬起扔下河。若是第一种原因,既然能把石兽冲下河,难道就不会把石兽冲到河流的下游去吗?河水的流速每增加一倍,其能量就增加64倍!只要洪水的水量水速大到一定程度,冲走石兽就是小事一件。纪昀老先生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漏出好大的洞。若是第二种原因,石兽被人为的抬到上游数里,再扔下河。是有人故意戏弄和尚们。
②“一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意思是:所有丢人河中的石头,都应该到河水的上游找去。这几乎是睁眼说瞎话。现实生活中,河里石头哪一块不是被冲到下游去了?!难道一块大石头——因为雕刻成动物的样子,他们就活了,有了逆水上行的能力?扯淡!
③处“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意思是: 水冲不走石兽,水冲击石兽之后的反向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兽迎水那面,冲出一个坑洞。不断地冲,等到坑洞超过石兽一半的时候,石兽就会倒下落入坑洞。
石兽立在河里,水能在迎水面冲出多大的坑,我不好说,但冲到一定深度,水力力量用尽达到平衡,就冲不动沙了。说反激之力会无限制的刨石兽底下的沙,成为坑洞,直至超过石兽的一半…………,是不可能的,除非石兽两边被搁着下面是空心。
图片4图片4是南方河里的一块石头,迎水面确实有点坑,但不大也不深。石兽是刻有图纹的石头。真到反激之力能啮沙超过石头一半,那水肯定早大到把石头冲跑了。
④处“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为: 像这样,水的反激力再冲(成坑洞),石兽又会再转动,不停地转动,石兽就会逆流往上去了。
不客气地讲,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了。就算石兽会倒入坑洞里面,坑洞是在沙里,位置一次低于一次,石兽倒转两至三次就几乎埋进沙里去了,被沙掩埋了,没有迎水面了。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如是再啮,转转不已”啊?如下图
图片5看来纪晓岚先生自小没下过河,没玩过石头啊!
一个荒诞不实的故事,被编进国家初中的语文教材里,如果明说是小说是寓言是童话故事,自然可以。但《河中石兽》一文,没有注明是哪类故事,俨然是真实真理的架势,还把它定为重点讲读文章,且要求背诵。暗示之下,绝大多数师生,都把它当成真实真理来教学了。逐句翻译理解,在错误的思想道路上行走,帮着错误知识摇旗呐喊!个体的教师和学生,有疑惑也不能不跟着课文走,因为可能的考试在前面等着呢!谁敢无视成绩的好坏?不信请看:某地区2017年初三毕业升学考试,就从《河中石兽》一文中出了语文考题。
什么时代了?堂堂国编教材,怎么能真假不辨黑白不分,愚弄学生?!这是很不应该的! 《河中石兽》 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里是不妥当的。
我无意对谁不敬,只想就事论事,用追求真理的态度,除去语文教材中的莠质杂草。
2018.6.11晚定稿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一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