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作者: Myra美霞 | 来源:发表于2022-01-11 11:02 被阅读0次

          今天用一天的时间的粗略的看了一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以一个人整个咨询为主线,从蛤蟆整个人不太好,初见咨询师一直到最后一次面谈,一共10多次的咨询,帮助蛤蟆先生走出当前的困境。

    儿童的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性儿童。

    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的情感,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的“自然型儿童。”

    而当我们呱呱落地起,我们的生命力只有两个人陪伴,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的喜怒无常。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弱——强: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


    在成功的人生里,“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须的。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在“儿童状态”,体验到的都是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也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就是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当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被人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一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父母哪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者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固执已见。

    只有你处在“成人状态”,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条件反射是一种针对特定刺激的自动反应。

    那就是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实验室的狗听到铃响就会流出口水,因为他们学会了把铃声和喂食关联在一起。可怜的狗自从习惯了这个关联后便无法控制。以往的经历,尤其是小时候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可以说,就像实验室里的狗一样,我们无法避免这种反应。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

    每一个生命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对世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哪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

    生命本身,特别是你体验到的生命,问你好不好?

    这是一个坐标图,上面有四个“人生坐标”。

    “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这时的他们处在“悲伤的儿童状态”。

    “我好,你不好”这个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你觉得自己的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时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它非常接近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情感智力能让人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共生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人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lv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