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咸宁》是我们长安乡党四本张培忠写的长篇小说,历经三年三稿终于出版和读者见面了!
在上次常宁宫读书分享会上,我拿到书后,翻看了一下,共59万多字500多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份量。于是花了好长时间仔细阅读了一遍,读后感触颇多,总觉得想说点什么。
山水咸宁《山水咸宁》这部小说以农村大学生高小兵的成长、求学、进城和参加工作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以高小兵本人和他身边的家人、同学、好友、师长、亲戚等众多人物展开故事,以高小兵出生和成长的故乡,即长安区所辖的引镇、韦兆、王莽、王曲一带几个乡村为背景,叙写了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生活的众生相,为我们展示了在国家转型时期,长安农村人从思想、行为到生活方式的起伏变化,还有年轻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整个小说就是一幅上一世纪末西安城乡生活的长轴画卷。
小说从农村少年高小兵中学时期学习武术写起,逐渐引出了和他相关的众多主要人物,其中有他的发小李建平,同村女同学金杰,高中同学徐武和张文涛,邻家女孩李红樱,社会闲人成安和赖文彬,还有和他有着感情纠葛的高中同学张小梅,以及后来成为他的女朋友的城里女孩白映雪,白映雪的追求者秦书桂等。
小说的故事围绕着这些年轻人展开,叙写了许多只属于当时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譬如,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土地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兴办集体企业的尝试,八十年代中期城乡各地出现的社会“闲人”现象,以及后来出现的社会治安严打行动等。
除了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社会事件,小说中有许多平常的生活场景描写也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时代特点。譬如,农村集市放开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农民们播种、插秧、收割时的劳动场景,还有长安农村人婚丧嫁娶礼仪习俗,过年过会送礼待客的古风遗俗等。
可以说,农村人和农村生活是这部小说的背景与底色,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此,小说中也写了一些西安城里的人和事。譬如具有远见卓识的好市长张铁民,保护和修葺西安城墙的决策与过程;还有西安交大校园的甄尚贤教授和高小兵的师生情谊;还有身为副省长的白映雪父亲到高家庄了解民情等。
小说对众多人物和复杂故事的叙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显示了作者驾驭长篇小说的写作功底。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笔触细腻,对每一个哪怕是很微小的人物描写的都很到位。譬如,对张小梅看到白映雪在追求高小兵时,既担忧不安又猜疑嫉恨的情感心理描写;还有对高小兵的二嫂周小华,因对婆婆刘淑贞不满,起了小心思,坐车回家时对丈夫高小军使性子的一段描写,生活真实感极强,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细腻的描写,朴实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长安农村方言及俗语,使人物性格显明,形象丰满。譬如,第二十三章中,张小梅说:“我是高小兵咬了一口的馍。”对她和高小兵当时关系表达的精准传神;同一章,还有“坡底到高家庄牙长一点路”这是典型的群众化和生活化的语言。
在第二十四章有一句话:“缠不过西瓜缠蔓呢”,也很形象生动。第二十七章:真金不怕火炼,铁(好)娃不怕试验。第二十五章,“黑了跟你睡,一个被筒脚打蹬。”第三十八章:“天麻麻黑……。”还有“偏大的,向碎的,中间夹个受罪的”。第五十章:“指亲亲靠邻邻,耽搁你娃的好时辰”等等。
凡此种种乡间俚语,书中还有很多,对一个从小在这样的话语中生活成长的人来说,这样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无比。生活化群众化的语言使用,使得作品读起来生活感受性很强,很接地气。
小说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作者对高小兵的故乡长安一带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描写。这些地方虽然在小说的用了虚构的名字,但对我来说,每一条路,每一道梁,每一道沟,每一条河都是那么熟悉,因为我在长安工作三十多年,这些地方供电我都去过。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从老人到小孩,都是那么亲切和活灵活现,因为这些人物的原型有我熟悉的长安一中老师,有我熟悉的长安区各部门领导。这些阅读感受都源于我和作者都生活、工作在长安区!
我觉得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对故乡、对自己人生经历、梦想的一个总结,一草一木尽显游子深情,一笔一画饱含故土情怀。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故事,都倾注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