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到了三年级,有了作文,有了阅读,有些孩子的语文成绩就猛地掉下去一大截。
家长就赶紧找老师补,找培训班补,补阅读,补作文。
事实证明,钱没少花,孩子更累,孩子的成绩非但没改观,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没了。
做再多的题,上再多的补习班,那都是治标不治本。
语文是语言的学习,不是动手操作,
认知和思维上不来,练的再多都没用。
这么说似乎太专业了点儿。我举个例子先说一下认知。
01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积累字词对吧。
比如“落叶”,孩子会认,会写,假设孩子从没见过落叶,这个词语算是积累了吗?
如果一个孩子从没见过落叶,就算是会认会写“落叶”,他的认知世界里仍然没有落叶,他仍然不会在表达的时候用这个词。
只会认会写,不会用,也能算积累?
再比如,还是这个“落叶”,同样是会认会写。
一个孩子仅仅从课本上知道是落下的叶子的意思。
另一个孩子看到公园的小树林里落下厚厚的树叶,黄的白的还有已经发黑的,踏上去沙沙响。他还看到放学的路边种植的小树也落下了一片片叶子,人们穿上厚些的衣服,秋天来了。
你说,哪个孩子在以后的表达中会用到“落叶”这个词?答案就不用我说了吧。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什么?
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仍然是形象思维为主,积累词语就是搭建一个孩子的认知和外面世界的通道,方便孩子把课本上的词语和现实世界一一对应,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再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
但是死记硬背的积累,词语没有和孩子的认知建立联系,积累再多也是僵死的东西。
就算是背记下来了,孩子很难会想着用。就算有意识地去用,哪怕造一个句子都很可能是错的。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如果词语的听默总是出错,感觉孩子总是记不住,不是孩子记忆力差,而是孩子对这些词语没有感觉。
我还是要强调,这个时候的孩子,偏向于形象思维。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一个词语,孩子如果不能把词语与外界建立联系,对于他来说这个词语就是一个很抽象的符号。
这样的词语多了,就像极了我们眼前的乱码。他怎么可能记得住写得出来呢?
孩子也只有把词语与外界建立了联系,他才会顺利地读懂课文的内容,做好阅读题。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孩子:孩子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你问他课文写的是啥,却一字答不上来。
这样的孩子是典型的死记硬背积累词语,而个人的认知里却没有积累。
就算是下大功夫把整篇课文都背下来了,也不懂写的是啥,更别谈做课外阅读了,读懂课外的文段都是天方夜谭。
02
上面说的是认知与词语积累,再来说一说思维和作文。
孩子不会写作文不外乎三个原因:生活经历匮乏,积累的词语不理解,知道的方法不会用。
关于词语的问题上面说过不再赘述。
有老师说学生写不出作文是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太重,没有机会去体验生活。这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有道理,后来一想也不对啊!
课业负担重不假,但是不影响孩子的体验啊。那么重的负担,孩子怎么可能没有体验?都体验到那么重的学习负担了,你让学生写校园生活,一样写不出来。
其实是没有人引导他去感受,主动地体验,主动地尝试着表达自己的体验。
小学阶段的作文,其实更多的功夫不在纸上,而是在嘴上。
口头作文,是学写作文非常重要的环节。
带孩子游玩中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哇,好美哦!孩子,你看到了哪些漂亮的风景?”
孩子说完后表扬他:“哇!你居然会用由远到近的顺序描述,还用到了XX、XXX、XX这几个形容词!”
就算孩子没用到由远到近的顺序,下次遇到描写景物时,他就会想到用。悄无声息地教会了孩子写作的思维。
游玩回来孩子很高兴,让孩子把游玩的经历分享给下班回来的爸爸听。留意孩子讲的最多的地方,忽略的地方。
讲完后问孩子,你想把什么分享给爸爸?
想把最美的风景分享给爸爸。
你讲的最详细的是哪些地方?
花展,碧湖,遇见了好朋友,一起吃肯德基。
为什么要讲这么详细呢?
孩子就会发现遇见朋友一起吃肯德基不能表达自己看到的风景。
围绕中心写的方法就在轻松的聊天中潜移默化了。
孩子写完作业说好累呀,终于写完了。
来,给妈妈说一说有多累。
只管让孩子说,鼓励孩子说的越多越好。
那有没有收获呢?
有。
怎么把收获表达出来呢?
有没有感受到完成后的轻松呢?
怎样把完成作业的轻松表达出来呢?
依次让孩子试着去表达不同的内容。
你看,根据中心思想详略安排的写作方法,孩子在聊天中就实际练习运用了。
这样的聊天,既让孩子学会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又在口头表达中主动地思考怎样去表达,怎样去更好的表达。
一次轻松的聊天,孩子的收获胜过老师的两节作文课。
03
多带孩子出去,
有意识地了解、认识世界,
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
多和孩子有目的地聊天,
就是最好的语文辅导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