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流浪地球》,与豆瓣评分一致,感觉很满意,可以和外国大片媲美,又看了一些评论,说是开启中国科幻大片新纪元,似乎承担得起这个评价。
从场面到编剧,都很扎实,最吸引人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再是外星人入侵之类的老套题材,而是人类要面对地球被太阳吞噬的局面。为了生存,人类决定改变地球运行轨道,逃逸太阳系,寻找新的恒星,这个计划居然要持续2500年,跨越100代人,时间空间都太宏大了,只能说,作者太敢想了。为了脱离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了一万个地球发动机,让地球加速运转,还在发动机下面建造了地下城,从此地球表面,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人们全都龟缩在地下城里,太阳、星星、月亮、蓝天、大海成为美好的记忆,成为奢望。
在这个背景背景下,发生任何事情,我都很有兴趣知道。与其是故事的胜利,不如说是背景的胜利。鉴于对这部电影的满意,我又去看了原作《流浪地球》,看完以后,我才发现,电影里的故事几乎全是编剧的功劳,只借鉴了原作的背景。原作中,没有伟大的牺牲,没有爱,没有那么煽情的故事,读来略显平淡,但真实感比较强。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故事,则有点为了爱而爱,为了牺牲而牺牲。好像命题作文一般,必须正面、积极、向上,让人感动,给人教育意义。基于这一点,只能是以英雄拯救人类为主题,以爱和牺牲的为内核,也着实难为编剧,Bug就再说难免。
Bug一:用老爷车运送火石。在人类的科技已经足以改变地球轨道的年代,还要靠笨重的老爷车来运送火石,这个老爷车的司机,还必须经过至少五年训练才能驾驭它,这么复杂的车,该有点神功才对,可是后来发现这车和我们的大卡车也没多大区别,早知这样,弄成傻瓜操作就可以了,何须浪费五年?运送火石的任务那么紧急,为什么没有飞机之类的东西呢?有一种解释是地球靠近木星导致大气层发生变化,飞机不能飞行,那是我们这个年代的飞机,要知道《流浪地球》的背景是三四百年以后,那时的飞机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脱离太阳系?
Bug二:拯救地球的绝妙主意被一个小孩想出来,联合政府里的专家都是干饭的。向空中点燃一根火柴,引爆地球和木星之间的空气,产生强大的冲击波,推开地球,让地球和木星不能相撞。这个绝妙的主意居然被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想到了,全球那么多专家学者,都是吃干饭的。为了自圆其说,好歹交代了一句,经过计算机推算,这个计划的可能性为零。计算机死心眼,专家学者不死心眼啊,这个计划无非是要牺牲点人,如果牺牲牺牲几个人就能换来地球的安全,专家学者一定会赞成这个计划的。至于让谁去牺牲,可以采取自愿原则,一定会有大把人愿意去牺牲,如果要说人性向善,这就是人性之善。
Bug三:只有一个空间站。如果最后非要让空间站去牺牲,也没必要非得是领航者空间站,这个空间站里有人类和所以地球生物的基因图谱,还有各种文化标本,堪称重建人类的钥匙,这么重要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牺牲的。难道就没有其他空间站了吗?发射一个无人空间站或者别的什么高科技玩意,就不能解决问题吗?
英雄可以牺牲,但不能作无谓的牺牲,更不能为了牺牲而牺牲。
可是不牺牲,如何赚取观众的眼泪,如何让观众完成情感消费。观众的情感消费当然重要,但请下次编圆点,让英雄死得其所,这才对得起观众的腰包。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质量很高的国产片,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和前些年《英雄》、《无极》之类的假大片,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是一部可以放到国际坐标系上来探讨的影片。能看到这么高质的国产大片,还是挺开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