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到第50条。阅读中有很多收获和启发,最终的探讨是围绕着“智育的真谛”这一章节开展。
共读完了这一章节以后,我有一个很深的启发,那就是:老师要教给学生“活”的知识。
什么是“活”的知识?无疑,这是和“死”的知识相反的,活起来的知识。如果我们交给学生的只是书上的一些公式概念,而不追求让他们理解灵活运用。那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僵化的知识,积累这样的知识不仅不能被很好的运用,还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教给学生被理解,可运用可迁移的大概念知识,那么这样的知识就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发生深刻的链接。这样的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活”的知识。
在41条《智育的真谛》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确实,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智慧的,也就是具有灵活思维的,能够主动去认识知识、创造知识的人。知识只是我们认识、探索世界的工具,学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世界,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进行智力活动的再创造。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活”的知识?怎样才能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智力训练的目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智力训练性的意思就是,人对世界的观点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
知识是死的,而思维是活的。比如说,语文学习的古诗教学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为诗配画的智力活动。不要小瞧了“诗配画”这件事。从文字到图画,学生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相应的图画表达出来。在这一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思维,把头脑中的文字性理解转化为更抽象的图画理解并把它具体表述出来,这一个过程就完成了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训练。而学生最终创作出来的那幅画就是学生的思维的可视化的产物。一幅小小的画就能够让我们看懂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诗歌,也让学生对于这个诗歌的理解走向了深入。
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赋予知识以生命力,让知识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化知识名词为一个动词,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
交给学生“活”的知识,教育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首要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