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 厉姣姣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00:10 被阅读253次

关于今天的更文和自己拧巴了一个多小时,内心是纠结的,但又被一份炙热牵扯,于是硬着头皮先写着吧,写到哪儿就到哪儿。

上午听了王珞丹和朴树的《清白之年》决定学好这首歌的同时,MV里两人白衣飘飘,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尘不染;

眼神干净而澄澈,台风笃定也从容;
歌词简单,简单到让沉睡在脑海里的很多记忆鲜活了起来;
歌声一个空灵清澈,一个娓娓道来,唱出了炙热,也唱出了平和,那种干净与纯粹让我感动好久。

我反复看了歌词,好像从这歌词里看到了人这一生的缩影。

一、我们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

在佛教"非山非水"里有关人生三重境界里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说人刚出生的时候看到一切都以为这就是他的本来面目,是真实的。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

最初的那些春天

阳光洒在杨树上 风吹来 闪银光

街道平静而温暖

钟走得好慢

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

年轻时,还没有被这个世界的偏见,世俗浸染,只是带着最纯粹的那个感觉去理解,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一切都纯真,简单而美好那时的我们略带生涩,懵懂天真,那时情窦初开,那时我们充满希望,那时一切都自然的发生,纯粹的进行,而那时的我们就像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到的人生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那时,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功利,也没有伤害。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二、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

青年至中年因为认知辨识度的缺失,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知的局限。"于是就有了宋代禅宗思想里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即"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受伤,不断在认知的偏见里挣扎,迷茫,无奈,痛苦,于是难免对自己,对社会充满种种质疑,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不爽,我们尖锐又敏感,要强又不堪一击,所以,这个时候的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有了下面这一句的心酸与无奈

人随风飘荡天

各自一方

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

此生多勉强

此身越重洋

生活本无奈,只能在红尘修行中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原本"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但有的人在"数不清的流年中,变成了似是而非的脸,(我们都)在遍体鳞伤中,也慢慢坏了心肠";

也有的人在挣扎,质疑中未曾跳脱,所以自问自答"你得到你想要的吗,换来的是铁石心肠?"

让人欣慰的是依然有人像《月亮与六便士》一样,如果有选择,让我撞一回南墙吧,我们毫无顾忌又执拗的守住初心,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低吟浅唱"可曾还有什么人,再让你幻想"。

就像是禅宗里的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个独立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有了自己的选择。此时的心境也就是功利境界。

三、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

人至暮年,垂垂老矣,时光匆匆,几十年转眼而过,记忆中的那个白衣少年,头上有了白发,眼角有了皱纹,回望走过的来,却发现盛年以不再重来,看清现实并能温热的与现实和解,这个时候内心多了一份释然,豁达与从容,所以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山非那山,水非那水",一切过眼云烟,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而内心当年的那个清白少年依然存于心间。

大风吹来了

我们随风飘荡

在风尘中熄灭的清澈目光

我想回头望

把故事从头讲

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

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天地境界,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终将归于自然。

我们在失去中不断成长,也是在失去中懂得了珍惜。回望来时的路:

你还记得自己写的第一篇日记吗?

你还记得第一天上学的场景吗?

你还记得第一次喜欢一个人的心跳吗?

你还记得毕业的那一天告别的散伙饭吗?

你还记得班里的全部同学的名字吗?

在经历生活的压力与磨难之后,

你还能勇敢的承认你少年时的梦想吗?

嘿,老师在点名;

好多同学来了;

好多同学没来;

我想把班里人的名字都写一遍;

因为,我快记不得他们;

也快记不得那时的自己了。你呢?是否记得那时的清白之年?

愿你眼里有光,内心坦荡;

愿你赤子之心,干净纯粹;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深深的话要浅浅的说,长长的路要挥霍的走,大大的世界要率真的感受,我是小太阳轻能量,祝你好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ue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