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小伙伴们分享最近发现的一部短片。
它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毕业作品,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虽然只有半小时,但却用一个短小精悍的家庭伦理故事,反映出了当代的社会现实——《鲫鱼》。
影片的女主小沫,在乡下跟卧病在床的奶奶一起生活。
她每天的任务,就是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不管奶奶吃饭吃药,肚子疼还是脚疼,都是小沫一人忙前跑后。
伺候完奶奶,小沫就忙着照顾小卖铺的生意,一人搬货、码货,还要应对动不动就想贪便宜的街坊四邻。
可以说,照顾奶奶和看店这两件事,就占据了小沫全部的时间。
她每天哪儿也去不了,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窝在家里,刷刷手机听听歌。
所以小沫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能够尽快把她和奶奶接到城里住。但每次电话那头的回答,都是“再过段时间”。
在父母看来,祖孙俩去城里住开销太大。而小沫又只有小学文凭,即便进了城也找不到好工作来贴补家用。
这套说辞用得多了,小沫也渐渐听不进去,她一心只想离开这里,展开属于自己的全新人生。
起初,小沫觉得只要照顾好奶奶,等她完全康复,自己就可以恢复“自由之身”。
然而接连照顾了几年,奶奶似乎越来越虚弱,对小沫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稍微不合心意就骂小沫是“衰女”。
最让小沫崩溃无语的,是奶奶越来越严重的健忘症。
她天天喊着要吃鲫鱼、喝鱼汤,但实际上早上刚刚吃过。
即便小沫多次解释“吃过了”,奶奶依旧不依不饶,指责小沫不孝顺……
再加上奶奶经常在家大声公放《阿弥陀佛》的音乐,小沫更是被扰得失去了耐心,甚至对奶奶大声吼叫,埋怨她怎么还不康复。
说到气头上,小沫甚至想过趁奶奶熟睡时,动手掐死她一了百了……
这样的故事,想必小伙伴们都不会陌生,讲的就是那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而像小沫这种疲于照顾生病的亲属,最后萌生出杀人念头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几乎每年,你都能在社会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消息——
永州医生照顾母亲十多年,最终亲手掐死母亲;
东莞孝子因生活重负厌世,弑母又自杀,最终被医生救回性命;
四川孝子“帮”母亲购农药安乐死,最终获刑……
而今天说的这部短片,也是根据两位创作者的真实经历改编。
扮演女主小沫的刘晓星,就曾跟家人一块经历过照顾卧床老人的疲惫生活。
全家人每天除了应付各自的生活,还要帮奶奶洗澡、换药、倒尿桶……每个人都疲累地唉声叹气,卧床的奶奶也总是因为病情而痛哭不已。
这段经历虽然不愉快,但给了刘晓星创作灵感,才最终有了这部探讨“何为孝顺”的《鲫鱼》。
到了短片的后半段,你会发现,小沫并不是奶奶所说的“不孝女”。
她经常遵从奶奶的吩咐去菜场买鲫鱼,鱼摊的老板都认识了她这个“老熟客”。
每次回家做鱼,小沫都会细心地帮奶奶挑出鱼刺,一度让奶奶产生“我吃的鲫鱼没有刺”的错觉。
每当奶奶在屋里呼唤小沫,她也总是有求必应。
可以说,小沫不是不孝,真正让她失去耐心的,是日复一日看不到未来的绝望生活。
床前孝子弑父弑母的事件虽然极端,但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国家,却隐隐藏着“极端变常态”的趋势。
日本NHK电视台就曾以这个话题为切入点,拍过一部纪录片——《我杀了家人》。
片中被采访的几位主角,都是“看护杀人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照看生病家人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和压力,杀了病床上的伴侣、双亲。
这部2016年播出的纪录片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日本发生了至少138起相关事件,平均下来每个月接近两起。
片中提到的一起儿子弑母案,记者专门采访了正在服刑的儿子。
起初,他受到哥哥的请求,到家中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的老母亲。想到哥哥平日忙于工作,自己刚好正在失业,就答应承担起这份责任。
然而当离家25年的他,真的见到重病的母亲时,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印象中亲切友善的母亲,忽然变成了精神失常、无法沟通的人。
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儿子都在母亲毫无意义的吼声中度过,根本无法正常交流。
在他看来,自己照顾的不是妈妈,而是一个披着妈妈外衣的“怪兽”。
最终压垮他的,是一次失禁事件。
看着手足无措又满身污垢的母亲从卫生间走出来,儿子忽然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让可怜的妈妈解脱”,这个执念最终促使他艰难地杀掉了母亲……
而从儿子开始照顾,到杀死母亲,中间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之后,这个儿子一直在监狱为自己的罪行忏悔。但在向记者复述的过程中,他也难掩自己的无奈——因为是家人,我无法拒绝。
而今天说的短片女主角小沫,处境就与这个儿子类似。
她深受“百善孝为先”的影响,考虑到父母忙于工作,奶奶辛苦把自己养大,也坚信自己是留在家里照顾奶奶的最佳人选。
但这个过程中,小沫也承担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压力。
在本应该有无限可能的阶段,却被困在了狭小的房间,偏偏奶奶的病情又没有好转的迹象。
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奶奶的再次失禁,成为了压垮小沫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责怪完奶奶,就在鲫鱼汤里投下了老鼠药……
影片结尾,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小沫满眼泪水地看着奶奶端着鲫鱼汤喃喃自语,下一秒镜头黑场,传来饭碗落地的声音。
这样的设计,就让观众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立场。
有人认为小沫良心发现,打掉了奶奶手中的碗;也有人认为故事“一黑到底”,奶奶最终中毒身亡。
这种对结局的不同解读,正代表了观众的两种观点,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理解“孝顺”、又如何看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两个问题的思考。
谈起“孝”,似乎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阐述观点,抽时间陪父母,不要让他们生气,多跟他们沟通,照顾好自己……这些都是现在年轻人公认的“孝顺”。
但是一旦联系到实际的经济收入、健康状况、生存环境,每个人对孝顺的理解就有了区别。
就像前面提到的真实发生过的案例,每个杀人或杀人未遂的孝子,都各有各的难处。
有人疲于工作和照顾病人之间的奔波,有人担负不起同时养家和照顾母亲的压力,还有人直接认为孝道就是听父母的话,父母不想活,我就“帮他们解脱”……
这些事件背后,其实也暗藏了当下的社会议题,比如急需改善的医疗和养老制度,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甚至备受争议的安乐死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鲫鱼》虽然是部大学生的毕业作品,部分细节和表演也略显粗糙,但它却做到了很多院线电影没有完成的以小见大和关照现实。
用30分钟讲孝顺似乎很容易,但如何去实现孝顺,才是每个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