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碗儿姐姐的文具袋坏了,她一边把文具从文具袋里拿出来,再抖里面的碎屑,一边跟我说:“妈妈,我这个文具袋实在用不了了,它老是掉皮皮,我不想用了。”
我看了一眼,这个紫色的文具袋已经被姐姐用的干瘪不堪了,能撑过一个多学期也实属不易了,我本来想说给她买新的,没想到她自己解围了:“妈妈,我还有文具袋,我自己去换一个吧。”
于是,她颠颠儿地去自己柜子里面拿出一个白色的单层文具袋,这个是之前小区搞活动,她去领的,我看着都有些寒碜了,但她自己乐呵呵的,行吧,随她了。
看她费劲地把20厘米的直尺往里塞,我说:“这样吧,你先将就用,妈妈过两天给你选一个能放下直尺的如何?”她非常惊奇,有点儿天上掉馅儿饼的意思,忙应和着说:“行啊,我要那种的,外面是硬壳壳的,里面有很多层的。”我打开手机给她看了几个,她兴奋地说:“就是这种,我同学就是这种的。”这是姐姐需要的东西,我当然非常乐意,成交。
其实有时候自己心里挺矛盾的。
我们本身是比较节约的家长,物质欲望也不高,所以也不想放任孩子欲望膨胀、有求必应。平时对于孩子的购物也比较节制,对于他们需要的东西,不会限制,需要就买,对于他们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认为对孩子有帮助,比如自行车、平衡车,都会满足,但对于他们偶尔冒出来的小念想,会考虑斟酌。买东西花钱事小,但放纵孩子欲望事大,比如他们跟爷爷出门,爷爷就会走一路,买一路,偶尔还会说我们抠门儿,但实际上,从轻松而论,我宁愿花钱买安静,但从对孩子有益的角度来说,不买比买更费心思。
就像之前提到的文具盒,可能很多小朋友的都是非常漂亮的,甚至价钱昂贵的,但我们姐姐的就是个普通的双层布袋。在去年的暑假里,我也满怀信心地想要给姐姐准备漂亮的上学用具,但最后只买了个书包,因为姐姐说:“妈妈,不用买文具盒,也不用买文具,我都有。”那一刻,我克制住了自己购物的欲望,既然她有,我又有什么理由买呢?想要给她换个漂亮的?那平时我们倡导的买需要而不买想要又如何能支撑?而这里的想要恐怕是妈妈自己,而不是需求者本身了。想通了这一点,那就不买了吧,只要她觉得合适,就随她吧。
那么我的矛盾点又在哪里呢?在我自己。毕竟我们生活在世俗里,物质欲望太低会招来太多的不和谐,比如之前筷儿穿着双破鞋在小区里逛,引来好事者说风凉话:“去买双鞋嘛,这么破了还在穿,鞋子又不贵。”实际情况是他就喜欢那双破鞋,即使家里有其他鞋,他也愿意穿那双破的,我们也尊重他的意愿。但我这样解释的话,好事者肯定以为我在找借口掩饰自己的尴尬,索性不理,笑笑离开。虽然表面云淡风轻,但内心依然一万头草泥马奔腾,恨不得趾高气扬地告诉她老娘不差买鞋的钱!哈哈哈,根源是什么呢,还是不自信。
我有自信,不需要用给姐姐买漂亮的文具盒来证明爸爸妈妈有多爱她,因为这是毋庸置疑的。我有自信,不需要用漂亮的文具盒来武装姐姐富有的灵魂,因为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矛盾点在于,我的自信还不够强大,强大到眼中心中没有好坏的标准,强大到不在乎孩子的内心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强大到自己不受世俗的影响。
一个小小的文具盒,引发了内心的无尽波澜。分析到最后,我还是认为我们之前一直遵循想要跟需要分开的原则是对的,至于自己心里那点不愉快,都是虚荣心在搞怪,生怕别人说自己买不起!哈哈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但能常反思、常自查,也是好的,改不改的说不好,至少能认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