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6 体认联系于心境

*6 体认联系于心境

作者: 榆木疙瘩b | 来源:发表于2024-06-13 09:02 被阅读0次

    1 苏格拉底对于数学的看重,置于教育中基础的位置,在于数学注重推理论证。从而,一个学过数学的人获得了一种论证的经验。基于这个宝贵的经验,他可以作为分析的基础或对象,用来在类的类的意义上进一步分析地引出作为其本体的理念:基于论证或基于根据运思的方法论。而理念是柏拉图的理论的核心。在这里,一种论证的经验是善作为知识的认识的条件,或者说其认识论的向上的路的作为在先给出来的东西,向上的路的第一个台阶。

    2真假对错只对于信念或理念的存在而言。一个思想,它还不是作为理念信念时,其真假对它没意义。就像我并不关心火星上某块石头的位置,谈论这样命题对我没有意义在于其意谓并不为我所关心。类似的,一个思想当我并没有准备践行它时,在信念或理念的意义上讨论其对错,就没意义。如果它是真的,可是这真的思想观念并不作为带来他的实践,就是这观念的真还并不构成作为信念和理念的充分条件。存在很多真命题,但是并非任何真命题都作为理念。理念信念是诸多真命题中能够带来整体的统一的那些命题,或者带来局部领域的诸多命题的统一的那些命题。类比智慧这个范畴下的认知的决定所带来的理性,带来理性对于诸多欲望的协调统一。

    3知识,首先是对于逻辑的认知。逻辑先于经验,在于逻辑指出经验存在的某种眼光的指出,某种有待考察的空位的东西的指出。经验作为基于这种空位的存在的认知,产生一种眼光,然后才产生出经验的判断来。离开逻辑,经验是无从谈起。它们之间是整分关系。
    但是在实践上,逻辑的运用,它未必作为知识,有时是日用而不知的情况,作为经验的条件。这里,逻辑的作为日用而不知,或作为知识,区别何在?感官的经验,是前者。这里是一种单纯的认知,如果把它从严格意义上的实践中区分出来。后者的定义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需要对于逻辑的认知。有目的的实践需要对于逻辑的认知。
    在具有目的意识的实践中,逻辑的认知作为前提。

    4天赋人权的理念之于生存理念,是对于生存的内涵的赋加或定义。或者说,是理念本身的内涵的重新定义,重塑。如果说苏格拉底的理性在于提出生存诉求的判断,置为理念,其城邦的正义就是对于这理念的实践中怎么做的方法基于理智的运思的产物,生存诉求的可预期的实现是理念的自觉的践行的产物。那么,天赋人权的理念的践行,造就的是人为自身立法的某种形式的生存的可预期的实践。
    在前后两个理念之间,联系和区别何在?或者说,生存在前者是唯一的目的。在后者,它只是作为目的的部分构成。后者并不反对生存诉求,而是要求如此这般的天赋人权的要求的生存。在天赋人权中,包含了前者生存诉求为基本构成,然后再提出更多如此这般的要求。它们之间是 与,或者说 并且 的逻辑关系。联系概念基于内涵的规定性的增加带来概念本身在属种差的次序上的变化。
    再来看天赋人权中生存权之外的权利诉求和生存本身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忽视前者对于后者可能有利么?要注意这里讨论的是在立法层面上逻辑的揭示层面上提出权利意识,而非实际的经验的层面上在理智的运思工具理性的权衡下指出权利的要求可能损害实际利益。在经验判断中,权利的主张固然对于经验的权衡现实条件的约束之下可能是不利的。如果在逻辑上区分这两种情况,那么可以清楚看到,揭示天赋人权作为一种值得诉求作为价值判断,它是合法的。无论经验条件是否满足这诉求的实践。另一方面,经验世界中其实践确实受到骄傲与您条件的制约。好比和一个饿的要死的人谈肉糜的营养价值比较于给他一碗饭,前者由于不可能做到是没有意义的。

    或者用简单事务里,对于达成目的而言简单的向下运思的理智的判断就够了。过多反思做目的的产生的原因,牵引出一个可能性空间的考虑,对于眼前的目的的达成而言是多余的。这点类似w遵从规则时不作判断。但是,w并非否定理命题的存在,不否定意义空间的存在,只是局限于怎么做一个语言游戏时,落到遵从规则就够了。
    而反思的有效和必要,在于经验条件总是可能变化。条件变化之下,原先的目的就需要另做判断。而反思对于这个判断的根据的考察,如何做判断的方法的认知,是必要的或者说条件的东西。

    5昨天人有点累,回家看着抢东西的两个崽子和老婆,感觉对付不过来。有时和家人相处时习惯据有主导地位。孩子老婆似乎对我提出很多要求。但是那大概是错觉。放任和必要程度的介入就够了。多数时间一个人还是自己在捣鼓,它并不需要我
    只是在场时,关注的不由自主,无意识地由着习惯,要做到有意识它是个独立的人很难,经常做不到
    我不知道我的控制欲是不是偏强的 自觉好难。但是能自觉时,事情相对随其自然顺利很多

    6基于语言被说出的理论,需要被体认。始终存在理论中的概念最后落到自身的体认上的要求。语言的意义落到什么内涵或所指上?就像罗素对于皮亚诺的对于数学算书化,但是对于皮亚诺设定的那几个看作基础的命题,罗素指出基于符号总还是存在不同的语法,使得它的意义构成一个包含他想表达的那个在内的一个类,一个可能性空间。从语言到意义之间从而失去一一相应的确定性,这使得就这种确定性作为意义的存在的条件而言的语言失去了表意的功能。从而,皮亚诺的工作受到了挑战。
    理论的基础,概念的涵义需要体认,或者说概念词的含义需要最后落到自身的认知里。学习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思考问题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说理论的学习就是一种跨文化的,确切说是超越文化的向上的路,特别是对于哲学的逻辑而言。这时,是自身一种本能的 原始的 直觉的体系要和一种自觉的 经过审视的 理性的体系之间的勾连。只有自身虽高的那些思想或命题:它们是那种因为蕴含生命的直觉虽然不知自身何以为真的根据,或者跟恰当说是虽然还并不了解句子中名称的意谓,就基于生命的直觉判断命题为真,这么一种其逻辑还是处于日用而不知之中为真的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向上勾连的钩子,它是体认的一个基础。基于一种分析的方法,再来琢磨更进一步的原因的东西:若干个关键的语词的意谓。

    弗雷格在语境原则下句子的讨论里,句子的真是在先于名称的意谓给出的。概念词意谓的概念呢?弗雷格没有谈。这里,概念词所意谓的概念,也是作为语境的构成,作为文化传统给出。类似w遵从规则时不作判断。
    这样,概念就成为把握对象的工具,前提的东西。那么,概念词的意谓就是基础性的。
    这里,本体论上,名称的意谓或对象是在先的。但是认识论上,概念词的意谓或概念的领会是在先的。进而考虑学习一种语言时,学习一种文化,就是习得一整套概念的定义。这时,概念本身的出处就不是作为在先的东西,而是作为需要揣摩把握的东西。学习哲学时对于概念的理解,领会,可以说就是学习进度本身。
    这时,就可以看到对象本身,它作为逻辑的东西,就是逻辑对象或以概念作为本质所刻画的东西,作为处于概念所刻画的类。这里要紧的是本质而非偶性。苏格拉底在讨论灵魂问题时就是这种深入逻辑而基于逻辑展开来的对于灵魂这个实体的本质的讨论。这里,是存在或认知先于本质的情况,灵魂就是基于认知所及的逻辑而展开自身的如此这般运思和判断的东西。

    体认联系于心境。

    7一个类(1)的类(2),基于这些类1之间具有一一相应的性质,而说它们之间在数上相等。类2就是类1被带到类2之下来的原因,那个统一诸多类1,它们之间共同分有的东西。类这个概念就是把不同的东西基于它们之间共同分有的东西,共性,而把它们带到一起来,看作一个类。类1和类2的区别,在于前者基于认识论 基于语境原则,能够先于它们之间相同的东西,比如平行 一一相应,就能够断言它们之间在什么东西上相等。而后者是关于它们之间相等的东西的考虑,指谓。后者作为前者被构造出来的原因,是前者的本质所在,而非偶性。
    因此,类的类,前者诸多类被带到一个类里,所基于的恰恰是前者任何一个类对于它自身撇开被带到一个类里而言是偶性,但是置于后者基于它被带到一个类之下来时,考察的就是它们被带到一个类带到一起来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共同分有的东西,基于这个条件或背景下,前者的那个性质就作为关注的中心或对象,作为被带到一个类之下来的本质因而非偶性了。
    进而,考虑这个原因的表述,指称的方法,就是给出它的方法。由于在数上相等是为一一相应这个认识论上在先谈论语境中给出来的性质所刻画,这就在某个数的指出之先带来了数这个类或概念的定义。而指出属于这里这些类的一个数,就是属于概念G的或类G的一个数。在这个概念G或概念F就是一个梯子,指出这个数之后,它们就不要紧了。有无穷的概念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地指出这个数,梯子的无数相应于目的或原因的同一。涵义和意谓之间多和一的关系。
    一一相应刻画或指出了不同类之间在数上相等。它们之间等数。这里指出的是在数上相等或等数这个概念,而和类G一一相应,或和类G在数上相等,指出的不是一般的数,而是属于类G的一个数:它们之间在一个数上相等。它们这个类,是一个概念,这个表达式里存在一个空位:一个数。一个数还不是某个数比如a。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不满足的概念,补充其不满足性的,就是某个数。这个数就是属于G的这个数。从一个数,到这个数,这就是弗雷格的 概念的外延 这个概念的工作。这个概念其实就是罗素的指称词组。它和 名称的意谓 这个概念 讨论相同的东西,或者说意谓相同。
    在这里,概念的外延,这里的概念是在类的意义上被考虑的。在类的类而言,G是类1,类的类作为类2,一方面是由G作为一个项和它相似的诸多项所构成的类,这是在外延或处于其下的东西构成的集合来刻画这个类。另一方面,是基于构成这个类的这些项这些类1之间相等的东西作为内涵上的性质对于这些类的刻画。两个方面就是同一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谈论的是同一个东西。弗雷格的概念的外延,就是在类1的无穷,所构成的类2,可以为它们之间相同的东西所谓述这个意义而言,把 它们之间相同的东西 作为 如此这般的一个数 这样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可以为某个数为某个对象所谓述。这个表达式就是一个指称词组,它的含义作为一个概念,可以为一个对象所谓述或补充。
    概念的外延,这里的概念 外延,概念的不满足性已经作为指向语言本身指向含义或意谓的不满足性。而非通常意义上 是红的 这个概念为某个波长的光的感觉所补充的情况,罗素的家人为罗素所补充的情况。后者指出来的是具体的经验判断。前者指出来的是语言总是表达意谓的逻辑。因此,概念的外延,在这个概念里,对于概念和外延都不能在通常的经验判断的用法,在弗雷格关于概念和对象的划分的论述的通常用法里,对于经验的东西的考虑而言来理解。弗雷格在这里直接是语言和含义 意谓之间的关系来使用这对概念。

    弗雷格的 概念的外延,和罗素的 类的类,谈论的是相同的东西。这里,外延 和 意谓 在同一个含义里被使用。概念和类 也是如此。概念的外延,这里的概念不是指类1,或概念G,而是类2或由诸多类1所构成的一个类。因此概念的外延,是对于类的类进一步指出其意谓。其意谓作为一个对象。
    而罗素基于通常意义上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之间作为关于同一个概念的谈论,一体两面,而未加更多的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转换所需要的指称。

    罗素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之间随意切换,转入

    8一个梦 作为一个阿拉伯男人。开着飞机巡逻领土。可以垂直起降。巡查不同寻常的东西。在一个隐秘的场子降落,徒步巡视。一块峭壁下的平台。走到一处空中成一面镜子。看进去,模糊看到自己。照出真实的自己。从模糊的样子,有意回到真实的自己,照出逐渐清楚的画面。几幅画面越来越回到少年,甚至童年。玻璃一般透明的笑。不同年纪的笑。回归
    美梦

    9虚心 是对于任何成见在给予结果上的冲突而难以调和时揭示出来的本体上真的存疑,对于任何观点都秉持真假判断的开放性。虚心在于对于结论的真作为方法论的结果,而非自身作为预设的无需根据的支撑的在先的事实。虚心在于对实在的理念的真的判断基于根据之上,而非武断的信念。可见虚心在搁置真的武断之外,保持了其根据或方法论的要求。

    10理念是千锤百炼 万般权衡 筛选出来的那个卓越的存在者,它作为最终的目的,意义所在。理念不是一时兴起的设想。后者由于没有经过向下的地府之行的考验,而还不能看做统领杂多的统帅,还不是接地气的衔接构连经验的东西。就是说,设想作为理念,其真还未经审视,验证。

    11孩子的天真是不自觉地基于有一个空位的逻辑探索事物 发见事物,是逻辑先于目的的理性的运思。
    比较之下,哲学的反思 苏格拉底的善 辩证法,是对于含有两个空位的逻辑的认知。单纯的思辨的揭示。苏把对于思辨本身作为最大的知识问题,把思辨在运思中自觉确立为绝对原理看作首要的实践。
    思辨作为目的之先的逻辑,它不但条件/目的还只是作为空位中,抽象掉或普遍化,或者说作为范畴在反思中作为逻辑位置被抓住,而且把条件关系的存在也一样作为逻辑位置被认知,先于达成这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的任何具体的逻辑内容。这样就达成关于任何目的,它需要基于任何相应的条件产生出来的,条件和目的之间相应的关系,并且这里仅仅指出作为范畴的关系的存在,还不涉及关系的进一步具体的内容。这关系基于自身而成立,就是思辨逻辑。思辨作为对辩证法的性质或本质被指出和要求。这种关系在此作为逻辑也是范畴意义上的存在,还并非任何具体的逻辑。任何具体的逻辑都作为条件的确定给出之后进一步的东西,就是指向目的的理性的运思;或条件作为目的指出后对于怎么做的考虑,后者就是理智。

    孩子的天真因而作为理性,是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探索,在发见自身发见世界。而日常习惯的养成,强调的都是基于目的的给出之后的规定性。
    按时上学作为规定,带来按时起床,吃饭,检查东西和出门这一系列规定。基于牙齿健康的目的,规定了餐后漱口,每晚刷牙的规定。基于足够睡眠的目的,规定按时上床睡觉。
    但是这孩子天生的运思,是玩。看一本图书入迷,忘掉时间。穿鞋子时卡住,基于它不解鞋带的习惯,和脚和鞋子生气,忘掉时间。吃饭时聊起一个东西忘了吃。院子里看植物小虫子时忘掉时间。
    时间在日常意义上就是种种事情的约束带来的外在的规定性。可是,还存在一个时间,是心灵在探索中的连续统一所要求,它在探索和发见世界和自己。爸爸和孩子的冲突经常是对于时间这个名称的不同用法。成人以为时间的两种用法的区分是明白的。可是对于孩子它天生还只是一种时间,另一种是外来的强制的,在自己的时间没充分走尽兴前,不愿意去看那个时间顾不上那个时间。打断它的时间,只能在今天上学要到时间了,今天该睡了的意义上。我作为个别事情提醒他。不能用每天同样事情的规定用另一种时间的自觉或有意识来要求它。后者对它还是生硬的 蛮横的。让它在自己的时间里多游荡几年,够了,见到相对一个完整的世界和自身了,也就会认识到在自身之外的事物,认识到事物对于自身的规定性的时间了。从童年走进少年。
    生硬的强加外在的时间,大体是拔苗助长。

    探索会发见一个自己发见的世界和自己,而不是别人告诉它的世界和自己。有直接的感知,基于这感知,其知识是实在的接地的。这是孩子为自己打造一个牢靠的基础,最初的起点。这个基础不好的话,后面会多出很多想不到的困扰,需要去补偿。它是命运的一种起步。
    是我要护持孩子在童年的内心世界的游荡,在它无力关注到另一种时间时为它抵御对外部规定的时间的自觉的要求。我先替他做一只闹钟。而不把这只闹钟的责任强加给他试图塞进它脑子里去。只是等它。养育可能主要是等待,和作为对于这等待的自觉的 耐心

    或者,把孩子的探索和发见基于先于目的而归于理性。它还只是意愿而言的划分,还没有上升到反思,自己基于反思的分析所得有意识地向下运用的,具有方法论的理性。只是在一种目的之先的划分而言,大体上就可以把它的时间看作理性而非理智。
    或者说,它的目的之中已经包含着空位,这空位作为有待认知的对象首先作为结果上这样那样的东西,反过来探究还未知的原因的东西。有别于理智的目的中,是满足的没有空位的。

    12关于方法论,它作为思辨或辩证法的揭示,不但条件还是空位或作为逻辑位置的东西指出——逻辑位置的指出就是一个东西先于其内容的存在的指出——,而且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在没有任何内容的意义上仅仅关系的存在,一种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并没有指出维系这种关系存在的具体的内在的内容。比如同一律 矛盾律排中律,比如亚里士多德推理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条件关系只是结果上的判断,而非过程中自明的推理能负责自身为真的逻辑。苏格拉底通过辩证法揭示出来的是对于结果上作为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的存在的自身的东西,要满足认识论上的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的原因的东西本体的东西的认识和运思中践行它的要求。他还并没有专门考察辩证法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指出来的是辩证法的存在及其规定为运思的绝对原理的运用,而非其内容的考察

    13理念在可思和可见之间,作为本质。
    理念在求真里,非实在的善,作为实在的真理的不满足部分而非本质。或者说,善或基于根据的判断作为判断为真的原因,本质。但是真之于实在的真理或为真的判断,并非本质,或者说,判断的思想在科学里并非不重要。思想关乎事物的判断,是综合命题。而真本身作为逻辑,只是作为分析命题。它不关乎世界的判断。

    生存实践首先是意愿的存在。对于结果的东西的要求。但作为意愿的对象那结果的东西,总是置于实践的背景里,总是要考虑一方面是做到后它所必然带来的东西里对于原先的意愿所构成的判断:或者支持,或者否定。如果一个意愿的达成其结果使人必然地后悔莫及,那么这意愿就是坏的或恶的而非善的。就伦理命题而言,这意愿是假的。这就把人带回对于自身需要的认识。去探究,发见。另一方面,意愿能不能做到,逻辑上是否可能,如果能做到在于怎么做。意愿作为实践中目的的东西,只有落实到怎么做的方法论的认知,才是真能做出来的。这就是把对于目的的要求的意愿,推回作为怎么才能把它做出来的原因作为本体的认识上。只有基于怎么做的方法论的认知,基于行动上方法论的自觉,作为结果的能够做出来的条件。这就把认知的要求从意愿推进到方法。在前面结果的善恶判断的情况里,则是意愿的选择的标准,总是善。无论是当下见识所及的善者,还是更进一步的见识的善者,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善的诉求是不变的。不同的是不同认知下何者为善的判断会不同。在这里,作为日常诉求对象的是善者而非善。使得理念作为善者的原因的东西,使得理念的判断总是善的的原因,在于善的认知及其践行,把它作为运思中的绝对原理确立下来。在这里,善作为分析的共相,是不满足的不独立的部分或者说苏格拉底所说的和实在区别的非实在。善作为知识的对象,只存在于反思,基于对结果的善者或是善的这日常诉求作为认识论上直接给出来的东西,作为对其原因的东西的讨论 探究,而被引入思考中来,成为知识的对象。对于善的知识,落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使得运思时作出基于根据做判断这种总是以为善的理念为目的的判断。它把实在的理念通过求真规范到为善之下来。这是通过对理念提出真的要求而把理念重塑为善者。

    14黄金时代 美好的意愿,开始是还没有走通向下的地府之行,甚至还没有想到向下走通地府之行的需要。还没有概念上区分上下,没有区分意愿和实现。青年
    黑铁时代,从地上生起的,也可以并非盲目的可能,可以是遵循黄金时代基于落地的要求而探寻到的构连实在的路径,是以上而下生出来的脚踏实处。可见世界中的寂然无声可以相应于精神上落到实处的黄金时代。有别于青年时的主要在于意愿,这时还是在怎么做到的方法上落到实处,而为进一步迈进留出路径和余地

    15认识论基于论证。本体论在于结果上总是如此这般的规律。实践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就是先向上认知,然后基于知识向下践行达成所期望和预期的意愿。本体论达成的是结果的东西的实现,做出来,是造就。认识论认识的是造就的方法。

    16摘:
    “政治现实主义是政治哲学概念,认为政治就是权力的现实竞争,它视政治秩序优先于正义;而政治道德主义则与其相对,视政治活动为实现和保护公正、自由等价值观念的途径。周濂所反对的“粗鄙的现实主义”,则是把所有的政治生活、伦理生活都还原为赤裸裸的利益和权力的交换;“我们到底在什么意义上对它依然构成约束?”#解释鸿沟”

    17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对于推理的描述,我之前把看待那些句子的重心落在推理本身的成立以及其作为分析命题或逻辑命题,没看到这些句子的意义。有点说废话的体会。但是弗雷格通过给出这些句子,在于展示一种推理中的先天命题,通过这些句子指出推理中 既不遗漏任何必要条件也不把不必要的多余的东西混入条件中来 的情况,它们作为这种推理中充分条件条件的关系的范例被指出来。

    真作为逻辑,以及,真和善作为知识,是哲学的反思所分析出来而被认识,并且,哲学的逻辑考虑形而上学预设,考虑任何科学向上的工具论。但是,这求真在日常可以基于同一个理念从日常的信念起步向上求真,寻求其根据。这带来的不是哲学而是日常中的反思或自我审视,为日常的东西带来求真的眼光,用真重塑日常的偶然的信念。

    18提问,思考中的问题意识作为推理的起点、第一步,要从事实中来。要基于认识论上在先可以直接判断的认知的不同东西,它们带入一个聚合或者说统摄中来,基于两者之间一种因果关系的具有或存在,但是这里的因果关系的过程、如何过渡 衔接,怎么发生的,这个关系的内容还是未知的。这是基于认识论指出一个因果关系的存在,进而考察这个因果关系的内容的推进。

    19重要性判断作为选择的前置条件。处理取舍,诸多之间关注的分配的根据。伦理判断价值判断作为整体性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或者说前提的东西 根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 体认联系于心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nn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