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靓丽多姿,最容易让阅卷人心生好感。于炎炎夏日里读到优美的文字,是一件快事。阅卷人心生好感,给出高分甚至满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许多同学好像也明白这个道理,也在积极学习提升语言水平。奈何方法不当,效率极低。今天,我们以一个语段为例,详解迅速提升作文语言水平的基础方法。建模师也卖卖瓜:你若能彻悟此方法,并积极实践,作文语言水平必将快速提升。
我们的学习过程,主要有三步:
1. 透彻理解语言模型。
2. 灵活演绎语言模型。
3. 巧妙运用语言模型。
第一步:透彻理解语言模型。
在阅读中,一旦遇到思想深刻、韵味醇厚的句段,最好及时摘录下来。然后,借用多种手段,透彻理解。很多同学阅读时,慵慵懒懒的样子,除了巩固了从小学就掌握的汉字之外,阅读的收获几等于无。可悲可悲。
请看下面的美文片段: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节选自《古诗如酒》,作者祝勇)
这个语段,好懂不?整个语段,是在赞美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诗歌常读常新的魅力。具体来说,这个语段的亮点主要有二:
其一是手法的多变。语段使用了比喻(意象生出铜绿)、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使表达更加形象、情感突出。
其二是句式的灵动。大家看,整个语段的句式由这样一些词语支撑:“每当……我常常……为什么……当……又为何……”整句散句结合使用,且多以疑问句形式表达,别有韵味。
注意:阅读所得“韵味”,需经过多次走心的默读方可领略。你可以默默地细细地读几遍该语段,你就能体味到整个语段给读者的愉悦感。那种愉悦感,就是韵味的一种。
第二步:灵活演绎语言模型。
建模师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万不可小看语言的模型。一个模型,运用好了,可变化出无数的精美语段。因此,从理论上说,切实占有几个语言模型,作文语言就足够精彩鲜亮了。
回到上面的语言模型。此句型张力极大,人类所有的有价值的文学艺术、思想观点,都符合“斑驳的岁月没有使之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使之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对不对?
也就是说,所有的有价值的文学艺术、思想观点,都可用这个模型来表达。对不对?
这样,如果你能切切实实地占有这一个模型,就这一个,只要作文试题涉及的是有价值的文学艺术、思想观点,就可以让作文的至少一个自然段语言精彩鲜亮、韵味悠长,让阅卷人好感顿生了。
我们常见的演绎手段,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正向演绎。也就是顺着语段作者的思想倾向去演绎。很显然,作者是在极力赞颂古典诗歌的,我们也在“赞颂”的方向上演绎该模型,请看示例:
1. 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蒙娜丽莎》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使之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
2.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尽管岁月斑驳,但没有生出铜绿;尽管空间无涯,其包含的美好情感,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没有蒙受一丝的损失;
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斑驳的岁月并未使其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没有使其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
4.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尽管岁月斑驳,但没有生出一丝的铜绿;尽管空间无涯,但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没有蒙受一丝的损失。
……
这样的演绎,从理论上说几乎可以无穷无尽。
其二是反向演绎。该模型中,对当代诗歌,作者是持批评之意的。那在作者眼中,现代诗歌有何缺点呢?很简单,将原模型对古典诗歌的赞美“反过来”就是了。
显然,作者认为现代诗歌“岁月容易使其生出铜绿”“承载的信息容易散失”“离读者比较遥远”。对不对?再延伸联想:哪些事物,也和现代诗歌一样“岁月容易使其生出铜绿”“承载的信息容易散失”“离读者比较遥远”呢?
这样想,就是对原模型的精彩语言的反向运用。是不是很妙?请看反向运用示例:
1. 当代文学作品,不少是短命文学,为何?为什么当代文学会很快被时间腐蚀而生出铜绿?为什么其包含的信息会很快散失?当纸页间错落的文字,无法成为灵魂的一部分,当代文学,为什么离读者如此遥远?
2. 如今,大师满街走。可是,那些大师的思想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就生出铜绿?那些看似丰富的信息为什么迅速如烟散失?当大师的思想被人们束之高阁,当代大师,到底缺失了什么?
大家看,以上语段,就属于对原模型语言的反向演绎。你,理解了吗?
第三步:巧妙运用语言模型。
在实际写作运用中,常见有两种再创造手段。一是填充事例,二是嫁接名句。下面分述之。
一.填充事例。事实胜于雄辩,文章事例丰富,说服力就强。请看示例:
京剧艺术走到今天,尽管岁月斑驳,但没有生出一丝铜绿;尽管空间无涯,其包含的美好情感,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没有蒙受一丝的损失。《贵妃醉酒》在今天依然飘满酒香,《四郎探母》在今天依旧动人心魂。
大家看,该语段最末的两个简要事例,是不是使前面的议论有了事实的支撑?而前面的议论语句,也为后面的事实做了哲理的升华?
二.嫁接名句。将积累的其他名句,转换角度后,嫁接到语段中,让语段韵味更加醇厚。请看示例:
当代文学作品,不少是短命文学,为何?为什么当代文学会很快被时间腐蚀而生出铜绿?为什么其包含的信息会很快散失?当纸页间错落的文字,无法成为灵魂的一部分,当代文学,为什么离读者如此遥远?大概是离金钱越近,离读者越远吧。
大家看,语段最末,嫁接了另外一个名句“离金钱越近,离读者越远”,是不是使得情感更加突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