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个朋友,两年前拿到了买的新房子。她买的简装房,如果不是很“讲究”,完全可以拎包入住。但是她是那种审美很在线,有点财力,生活品味也挺高的人。拿到房子后,她果断重新装修。
灯具太老套,换;房顶的颜色太难看,换;背景墙的颜色图案太俗气,重新设计;洗手盆四四方方,太没个性,换成线条流动的半圆形。她一边忙着上班,一边各种采购、设计、找装修工、洽谈,一通改装下来,大几十万花出去,三四个月的时间搭进去,她忙得脚不沾地,憔悴不少。
不过,经她一捯饬,房间换了新面貌,典型的现代极简风格,低调中的奢华,门口还放一个画板架,上面放一张画着向日葵的画板,整个小区独一份。我们去参观她的新房子,我不忍坐沙发,怕弄出褶皱来,破坏了屋子的平整,一起去参观的同伴羡慕地说,太有品味了,太完美了,这才是人住的地方。
朋友家乔迁那天,公婆噘着嘴(一直心疼钱),老公绷着脸(整个装修过程没有话语权),五岁的女儿只顾摆弄自己的玩具,她的兴致减了大半。搬进去不久,她抱怨说,她的婆婆太能装了,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动,除了拖拖地板,很少管房间里的卫生。厨房桌面的油点子不知道擦,花瓶里的水不知道换。她每天下班后得忙活好一阵儿,不把屋子规整好,觉得对不住自己曾经的心血。周末她很少能抽出时间出来闲逛了。
前面感叹完美的那位朋友说,这是幸福的烦恼,不值一提。我不认同,烦恼就是烦恼,不管什么样的烦恼,其中的苦闷同样沉重。
李娟在《冬牧场》中写牧民的地窝子,屋顶和墙壁是用羊粪搭建的(极寒的新疆,往年的羊粪冻得板结成块),牲畜从屋顶经过时,屋里会纷纷扬扬掉落碎羊粪。地窝子里,牧民的铺盖下面也铺满了羊粪。他们是名副其实生活在羊粪中的人。
地窝子是牧民在冬牧场的家,其实就是在地下挖出的一个一两米深的大坑,避风避寒睡觉生活。什么采光、通风、通透性、隐秘性……想什么呢,一概没有。在这样的居室中,牧民往往会兴致勃勃地在墙上、桌上、床上铺上花毡。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热闹。
我没亲见过花毡,不过从李娟的文字中基本能确定,那花毡是花团锦簇的,必定有大红、大绿、大紫这些夸张耀眼的颜色。
这些颜色,在现在城市居室装修中是很少见的。现在人的审美倾向是极简,黑,白,灰,极致的简洁,越少越有品味,越低调越有格调。
在看到李娟描写的地窝子之前,我也一直崇尚极简风格,认为那才是一种美的、有格调的生活。而现在,我对极简有了新的理解。
所谓现代人的极简,其实是富足的产物。极简表达出的是低调,其内里却是张扬,极简是一种不屑于声张的炫耀,是吃饱喝足后的性冷淡风格。
毫无疑问,极简是高雅的,简约而不简单。正是因为不简单,所以极简不是少,而是多,不是简单,而是复杂。它是用更多的财力、人力以及时间堆积出来的,是透着高贵的格调。
在牧民的地窝子里,那些大红大绿被现代人称为土气的颜色,反而不显一丝俗气,它透着质朴。这是一种用张扬、夸张表现出来的质朴,它是牧民生活态度的外在流露——热烈,乐观,豪放;也透露出牧民的生存状态——物质的极度匮乏,是“有”中的“无”,也是“无”中的“有”,“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得过”嘛,这是一种浓烈的简单。
回望几十年前小时候村庄里的房子,狭窄低矮,那时没有飘窗落地窗的概念,更没有闲钱买一块布来做窗帘,通常是用旧报纸、书本糊窗户,用风格各异的年画装饰墙面,用月份牌开启新的一年,那也是一种浓烈的简单。
现代人的极简,是在审美上的主动减法,地窝子里的花团锦簇则是牧民的主动加法,一加一减,显示出各自的匮乏。
从内心深处,我们厌恶匮乏,追求富足,毕竟生活中99%的烦恼源于“穷”。这一点,生活在地窝子里的人体会最深。然而,物质上的富足真会熨平一切褶皱吗?好像并不能!正在享受极简生活的人,仍然存在匮乏,精神上的匮乏,情感上的孤独。
散文作家刘亮程在《故乡》中写道:
• 城市是非常适合人生活的第二家园,它是为人的身体所建立的。城市的一切都太适合人的身体了,让人生活其中,非常舒适。它的所有功能都是按人的身体享受所设计的,但是它不考虑人的心灵。
我们精于计算,长于谋划,竭尽所能,将人的“能”发挥到极致,也只是为身体的舒适性创造了优渥的条件,身体进入温柔乡,精神仍然在流浪。
社会越发展,人越精明;科技越靠前,人越疲惫;关系越紧密,心灵与心灵之间越隔膜;越是追求有序、舒适,得到的越是无序和忐忑。在富足与囧困之间,在欲望和满足之间,人经常找不到出口。难道,没有出口是人的宿命吗?
我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呢?
老庄崇尚的上古时期,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存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老子庄子生活的时代,是天下混战、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外面烽火连天,他们心如止水,世人你死我活,他们遨游于南冥北冥之间。
“人的归宿是什么?”
面对这个宏大命题,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我伤残之人,要能自己不败不馁,唯有向内走,安顿自己。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无所适从。”(十三邀之许知远重访许倬云)
理想家园不在大楼里,不在辉煌的灯火中,也不在遥远的地方。
向内走,安顿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