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四·五九】
乙丑,余知江宁,救火水西门;见喧嚷时,一美少年着单缣衣,貌颇闲雅,异而问焉。曰:“秀才也。姓龚,名如璋,号云若。”次日,以文作贽,来往甚欢。后十年,中进士,改名孙枝。过随园见赠云:“早结山堂水竹缘,朝簪重脱未华颠。有诗何但称循吏,不老方知是谪仙。细雨渐消寒食候,秾花争放曲尘天。谢公墩外峰峰好,屐齿逡巡又一年。”龚后出宰山西榆次县,王师西征,烹羊享兵,得奇句云:“拔刀割肉目眥裂,太平时羊乱时妾。”
缣,音jiān,本义: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之古称。《说文》:缣,并丝缯也。
龚如璋,资料缺。
朝簪,释义为朝廷官员的冠饰。常借以指京官。唐·张说《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诗:“何由侣飞锡,从此脱朝簪。”
华颠,意思是指头发上黑白相间,指年老。尔雅曰:“颠,顶也。”华颠谓白首也。清·厉鹗《寒食日同穆门西颢集湖上》诗:“冷食正宜供软脚,几年相见各华颠。”
循吏,指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后借指为奉公守法的优秀官吏。
何但,语气助词。1、犹何必。《汉书·武帝纪》:“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2.岂止。 《孔子家语·相鲁》:“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寒食侯,古代寒食节禁烟后重行举火,宫中取烛火以赐近臣,表示恩宠。寒食侯,即得到皇上赏赐新火蜡烛的王侯。《西京杂记》:“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唐 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成帝的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同时封侯,号称“五侯”。
曲尘,原指酒曲上所生菌。因色淡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借指柳树,柳条。亦借指初春时嫩柳倒映水中而呈鹅黄色的春水。唐·唐彦谦《黄子陂荷花》诗:“十顷狂风撼麴尘,缘堤照水露红新。”
谢公墩,又称“谢傅墩”,位于南京的半山园。距离江宁城七里,距离钟山的主峰七里,正好在中间,所以叫做半山园。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小土堆,叫谢公墩。清陈文述《金陵历代名胜志》记载:“谢公墩,在冶城北二里。谢安与王羲之共登,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谢公墩,是金陵四十八景中最具有人文气质的一个景点。
屐齿,本义是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借指足迹、游踪;履声、脚步声。
【闲言碎语】
龚如璋,没有见到专门记载。从本条诗话内容上看,与袁枚的交往时间颇长,对袁枚的仕途变化比较了解。因此,在给袁的赠诗中,以“朝簪重脱未华颠”描述了袁枚在辞官江宁之后还曾经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赴陕西候补官缺,但到陕西仅一两个月,袁又辞官回家的经历。当时的陕甘总督是黄廷桂,黄曾任两江总督,在任时与袁枚关系不和。加上袁枚到陕西之后,对西北的恶劣生活环境难以适应,袁枚彻底断了当官的念头,回到随园踏踏实实去办娱乐会所了。
今天主要说说龚如璋的奇句:“拔刀割肉目眥裂,太平时羊乱时妾。”说奇,按照现在人的看法,不算啥奇句。但在那个年代,文人作诗都要求蕴藉、敦厚、典雅、含蓄等等,几乎没有如此直白的,算是比较少见奇特。而最关键之处是他把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杀妾飨士”以人为军粮的人吃人事实写进了诗句,这是一般的文人雅士难以做到的,应该是袁枚称奇之所在。
中国历史上“杀妾飨士”最著名者应当是唐朝的张巡。张巡,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中进士。其后,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任满回京,因为不愿攀附杨国忠,又外放到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再当县令。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张巡率部众在雍丘等地抗击叛军。因战功卓著,升任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此时,他已经率部退至睢阳。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激励将士固守,后又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叛军攻城失败后,采取围困策略。至当年七月,城内粮食极度缺乏。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侦悉后决定强攻睢阳,但还是未能攻克。叛军决定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值此紧要关头,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太守许远也杀了其奴僮给士兵吃。 此后又坚守了三个月,至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被俘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旧唐书·忠义传》:张巡守睢阳城,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人!”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许远(睢阳太守兼防御使)亦杀奴仆以哺卒。
杀妾飨士,张巡的名气最大,但还不是第一人。三国时期,袁绍有个部下臧洪,官拜东郡太守,治所在东郡境内黄河北岸的东武阳(确切的地址在今山东莘县十八里铺西段屯村西北)。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在雍丘包围了对臧洪有知遇之恩的旧主张超(中平末年,臧洪辞官回家,被广陵太守张超聘为功曹)。臧洪听说张超被围,要去救援,被袁绍拒绝。后雍丘被曹操攻破,张超一家被灭族。臧洪于是对袁绍充满怨恨,宣布与袁绍断绝关系。袁绍亲自带兵前来问罪,把臧洪围在东武阳城,但是怎么攻都攻不下来,前后长达一年。兴平三年(196年),袁绍确信臧洪誓死不降,增兵急攻。东武阳城中粮食已尽,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东武阳城最终还是被袁绍攻破,臧洪被杀。
《后汉书》:“绍兵围洪,城中粮尽,洪(臧洪)杀爱妾,以食兵将,兵将成流涕,无能仰视。”
臧洪杀妾飨士,之所以没有张巡名气大,是其因旧主张超而背叛新主袁绍,某种程度上是个人恩怨。虽然也拉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毕竟袁绍当时并非反汉的叛军。而张巡则是抵抗叛唐的燕军,忠义二字名正言顺。故在史册上一书再书,历代皇帝还多次褒扬加封,直至清代,张巡的塑像还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人吃人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不少见。仅据二十五史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403起“人相食”的记载。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超高频率。中国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将人性毁灭殆尽,将敌方俘虏或平民杀而食之,甚至腌制以作军粮,史书不绝。但杀自己人以飨将士之事终究不符合儒家仁义之说,因此,少有记载。张巡、臧洪杀妾之事,当时及后世一直争议不断。袁枚批评张巡说:“孔孟之言,以为先有民而后有社稷……张巡可谓忠矣,然尽括城中老幼食之,非训也;杀妾,非训也。”王士祯《张巡妾》里说,“君为忠臣,妾有何罪?”王夫之也曾评价臧洪言:“洪以私恩为一曲之义,奋不顾身,而一郡之生齿为之并命,殆所谓任侠者与!于义未也,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天下至不仁之事,其始为之者,未必不托于义以生其安忍之心(按:安忍之怀,成语,意思是习于残忍之事的心肠。出自《隋书·刑法志》”。
时代发展到今天,杀妾飨士的事情是绝难发生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残忍史实,也不能为了所谓的忠义而失去人性底线去盲目崇拜甚至歌颂张巡、臧洪的杀妾之举。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生活在一个统治者能够随意决定其生死、甚至决定怎样去死的环境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