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作者: 青颜_2c0a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15:42 被阅读3次
    智能时代

    假设有间屋子,墙上开了一条缝,屋里的桌子旁边,坐着一个会说英语的人。他手头有一本很厚的说明手册,还有足够用的铅笔和草稿纸。通过翻阅手册,他能够根据用英文写成的说明,来处理、排序和比较汉字。重点是,手册中的指令同汉字的含义没有丝毫关系,它们只负责解决汉字应如何被复制、删除、重新排序和转录等问题。

    屋外有人从墙上的缝塞进来一张纸。上面用中文写着一个故事和与之相关的问题。屋内的人对中文一窍不通,但他接过纸来,开始按照手册上的指令工作。这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辛苦活,指令有时让他在纸上写下一些汉字,有时又让他移动或删除一些汉字。他按步就班地根据规则写写删删,直到指令告诉他工作已经完成为止。这时,他已经写出了一页新的汉字,这正是那些问题的答案,而他对此并不知情。按照指令,他需要将这页纸从缝中送出去。他照做了,心中却充满疑惑:这个乏味的游戏究竟是在做什么?

    屋外,一个懂中文的女人读罢这页汉字后,表示答案完全正确——甚至还很有见地。如果你问她,这些答案是否出自于一个透彻地理解了故事的聪明头脑?她一定会说是的。但她说得对吗?是谁理解了这个故事?当然肯定不可能是屋里的人——他完全不懂中文,对这个故事一无所知。但也不可能是那本手册吧——它只不过是一本安静地躺在纸堆里的书。那么,理解是从何处产生的呢?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开始,人们就不可抑止的想到,终有一天,会产生一种智能机器,像人类那样思考并且有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计算和学习能力。在它的面前,人类如刚刚开始学会走路的蹒跚婴儿一样脆弱,会被毫不留情的取代,最后消失的一干二净。

    这样的预测无疑是让人恐惧的,但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前提,即人类真的有能力制造出像大脑一样精密的机器吗?或者说这样的机器真的能够存在吗?

    长久以来,科学界过于关注行为的反馈,认为只要机器做的和人类做的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好,让真正的人分不出来,就是做出了真正的人工智能。这样的例子,以图灵测试最为著名,图灵测试的基本核心就是让人类与机器交流,看看人是否能够看得出来对面的坐着的到底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有30%以上的人无法分辨对方是人还是机器,机器人则通过了考验。

    但这样的测试其实依旧不能解决上述的中文屋问题。机器人可以检索亿万条聊天记录,匹配出人们常见的聊天模式,让你不能真正区别对面是人是“鬼”,但它依旧像那个只会英文的坐在屋子里靠着“翻阅手册”来回答你问题的人。由于它翻书的速度极快,检索效率极高,可以完美无缺的回答你的问题,甚至还颇有见地,但你可能依然不能说它理解了你的意思,它还是个机器,而不是和人类一样能够思考和理解的真正智能机器人。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呢?拿最简单的开门来说,现在的机器人是计算了门的大小,重量,还有把手的高度,决定去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打开大门。但是人们普遍就是伸手去直接开门。

    在行为结果是门都是被打开了,但区别是存在的。如果一个门的把手比往常低了三厘米或者质量轻了半斤,机器并不会察觉,它每次遇到情况都是一次重新的计算,并不会产生惊奇这种情绪,但人类一定会深刻体会到这种不同。这种体会和你以为自己踩到实处却一脚踩空的那种诧异感是一样的。

    诧异的引起是因为事物和我们所想的不一样。这种诧异说明,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有着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记忆与认知,存在着一个理型的世界。如果现实世界突然有一点和我们所记忆的不同,和那个存在于思想中的理型世界不同,我们也会非常清楚的注意到这不同的一点。

    柏拉图曾经提出过关于理型世界的观点,认为在物质的世界上空,存在着一个精神的世界,用以盛放那些关于事物的不变概念。正如一条狗,无论是胖是瘦,是黑是白,它都是一条狗。这是因为我们对狗有记忆,有概念,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我们有自己的不变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由记忆构成。杰夫·霍金斯将人脑对于世界的这样一种认知方式称为记忆-预测,即我们通过自己记忆中的世界来预测世界。所以当门把手低了三厘米或者重量轻了半斤,我们凭借记忆预测的世界就和现实世界有了很大的不同,任何人都能轻易体会到这种不同,并且感到十分讶异。

    这一点也有心理学的基础。从我之前阅读的部分心理学书籍来看。心理学普遍认为幼儿时候缺少父母陪伴,缺少爱与关心会极大的影响到孩子一生对世界的认识,影响他或者她一辈子的性格。为什么会这样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幼儿是大脑皮层刚刚形成,对整个世界都没有任何记忆,而刚刚开始所谓“导入数据”的一个过程。如果初始情况下,导入的数据有误,那么对世界的模型建造就会产生偏差,然后就会产生错误的预测,错误的预测与现实产生冲突,就很难得到幸福。而这种潜在的世界认知,是几乎不可能修改的。

    思虑一下《三体》里的思维钢印,那个在世界构型里认为水有毒的人改变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事情,是不是依旧很痛苦?他的认知世界里水是有剧毒的,但现实世界又必须喝水才能生存。现实世界和理型记忆世界的强烈反差几乎完全摧毁了他,最后在众多心理医生的治疗下才缓慢恢复,至于到底有没有痊愈,还真是不好说。

    大家想,这么一种认知与现实完全不符合的,都那么难以治疗,那么一些或对或错的观点,还有被改变的可能吗?故而,在小孩子面前父母一定不能吵架,不能谈离婚,不然小孩子ta永远都不会相信爱情。爱情也是一种心灵的必需品,虽然到底存不存在一直是个伪命题,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这都不好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你相信它有它不一定发生在你身上,若你不相信,那么肯定不会有。

    回归正题,作者认为智能机器不能过于依靠计算来解决问题,那样产生不了真正的智慧和理解。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记忆,并且在记忆的基础上对世界的一种预测。

    这种预测才是智慧的核心。所谓灵魂是不存在的,只要建立起像大脑那样的6层分级皮层,可以展示出那种复杂神经元的反馈机制,就可以制造出所谓的灵魂。这样说可能有悖常识和直观,毕竟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有思想,然鹅其它机器不可能诞生这个。

    其实思想哪里有什么神秘之处,悖于直觉的常常才是真理。达尔文说人们都是猴子变成的,被当时的时间嗤笑,毕竟怎么看人和猴子都不一样,这怎么可能变得了?有悖直觉,但事实就是如此。哥白尼说地球是圆的,没人愿意相信;爱因斯坦指出光速相对任何运动的物体速度都不变,时间的流逝并不均匀,也没什么人相信;量子理论道微观状态下物质变化不连续不也是如此么?

    很多时候的一些看似高大上的理论并没有那么难理解,是我们依靠直觉建立的理型世界拒绝了这种事实。从这里我突然又有了思索,年轻人学习东西快会不会是因为认知世界没有定型,可以接受新东西;而老年人难以接受新事物,会不会是因为大脑皮层里负责建立新世界认知的神经元已经不堪重负了呢?

    逃出思维给自己设下的牢笼极为艰难,却又值得一试。过程可能会很艰辛,但结果未必会很痛苦。

    学习大脑的工作机理,师法自然,可能是创造出新的智能机器的必经之路。在不断的阅读和思考间,得到关于世界本质和关于人类的一点点真知灼见,也是让人身心俱悦的事情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能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eq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