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欧洲咖啡是文化,在美国咖啡是生活,在韩国咖啡是时尚,在中国咖啡是什么呢?
是“工具”(请做一个认真的中性词)。
“工具”存在的意义就是他的功能性,除去咖啡作为饮品本身的提神醒脑的功能性以外他还具备了更多的有地域特色的功能性。
1. 拍照道具
没拿咖啡做装饰拍过照的不足以谈矫情。
去星巴克拍照几乎成了“装x”代名词,签到各种网红咖啡馆火遍了大江南北,无论是好看的咖啡馆还是漂亮的咖啡拉花都成了拍照的道具或是小视频里的小饰品。
我们用30%的精力关心咖啡馆的装潢、背景墙以及灯光的投射区域,用30%的精力钻研咖啡杯的各种角度和桌椅的摆放构图,30%的精力挑选滤镜以及合适的人体器官或是表情,剩下的10%的精力琢磨要不要加本书或加个包打造一个朋友圈今日人设给自己。我们没有精力关心咖啡好不好喝,咖啡就是单纯的拍照工具而已,即便我们在朋友圈里声称它很美味。。。
这跟百年前荷兰人拿着我们的各种瓷器画油画炫富一样,都是凡人的装x,谁都难免,谁也未必比谁高级,何况装饰的那般美丽,天生就该成为最亮眼的道具,所以只要咖啡没说不高兴就没啥对错或是了不起。
2.休息工具
人们热衷于去咖啡馆休息。等人的时候,逛街之后,或是好想吹个空调坐一下的任何时候,因为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合适的好去处,而那些咖啡馆也大多开在你需要他们的地方,往往总是张开双臂,甩着手绢,对你说:来坐坐啊……
3.第三空间
有人在咖啡馆里写出了一个网站,有人在咖啡馆里融了资,有人给学生补着课,有人给不知道的谁作着采访,有人谈着事儿,有人聊着公司的八卦……
公司和家都不合适做的“独处”和“畅谈”大多挪到了咖啡馆。还发展出了很多打着咖啡馆旗号的创业孵化基地,业务做没做成不知道,公司孵没孵成功不知道,但创业类咖啡馆倒是孵出了不老少,至少他们是活了的。
一个东西只有在“有用”的前提下才不至于死去,无论这样的有用究竟与其本愿背离了多少,只有活下来才有发展出所谓“文化”的机会,否则都翘了辫子还谈什么阳春白雪的文化呢?
(假装咖啡爱好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