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题记:“知天命”之年快到了,仍在观察并思索着]
“九寨山水傲天下,青城峨眉秀华夏。移动电话架心桥,天府之国展新颜”。列车驶进四川,手机就出现这样的短信,并祝我四川之旅愉快!祝福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有机会看看“天府之国”的新颜确实不错!
四川古称“天府之国”,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名胜遍布,物产富庶,是国内的旅游大省之一。如果说天府之国是锦绣中华的一座大花园,那么,岷江流域就是这天府之国大花园中一棵明珠,四川旅游的精华部分集中在岷江及其大小支流的流域内。粗略统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九寨沟、黄龙寺、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而海螺沟、四姑娘山、天台山正在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进程之中。国家级、省级的名胜景区更是比比皆是。
这次成都之行是参加国家标准化培训中心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学习,培训中心的组织者们改变过去会议期间安排旅游的惯例,为了减少遗憾,把考试卷子留在晚上答,我去了一趟都江堰。
过去的灌县如今借古代名胜都江堰之名已改为都江堰市,距成都仅55千米。资料介绍:形成于崇山峻岭的岷江水,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成都平原,每当夏日冰雪消融,暴雨倾盆之际,山中洪水奔腾,平原江河横溢,蜀中先民年年与水搏斗。战国时期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李冰集蜀中先民治水经验之大成的伟大工程。它分流岷江,减轻水患,通过无坝引水灌溉天府之国,为后世留下“深淘滩,低作堰”、“遇弯取直,逢正抽心”等一系列治水经验。
第一次到都江堰游览,也不知岷江水是否在洪水期,但见满江水流奔腾而下,在“鱼嘴”被一分为二:“外江”作为岷江正流,急匆匆向中下游奔去;“内江”沿着金刚堤与玉垒山间的水道奔流而下,直奔虎头岩。由于内江金刚堤一侧堤岸形若“鱼腹”,水流形成巨大旋流,汹涌的激流因宝瓶口所允许的过水量所限,大部分被旋流推向飞沙堰。“这时你就知道无坝引水的奥秘”。导游小姐讲了那么多水利术语:之所以“作堰”要“低”,就是要达到“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目标,沉积的泥沙随汹涌的漩流从“飞沙堰”被抛向“外江”,这就大大减少了“深淘滩”的工作量,需隔数年才“淘滩”一次,不必年年“淘滩”。而“飞沙堰”的建立,就是将一定量的水引向宝瓶口,超过的洪水通过“人字堤”统统排向外江,绝不会对都江堰灌区的农田和人的生命财产造成灾害。
看到李冰巧用“鱼嘴”分水,内江引灌,虎头岩漩流,飞沙堰排沙泄洪,宝瓶口调节水位的神奇配套工程,进一步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江堰这种借自然环境和自然之力分洪、自流灌溉的巧妙设计,正是人类智慧闪光的最高体现。春秋战国时代,火药尚未发明,铁器在川中极少出现。当年李冰率领川人如何将玉垒山刀切斧削地开出宝瓶口?导游告诉我们:猜测是先用火高温烧烤,再用水使其龟裂,这样一点一点地开辟出来。其辛苦和毅力可想而知。
今天,世界上千年以上的水利工程大多早就泯灭无尘,上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河塘堰坝有的已衰败不堪,而我们眼前的都江堰,却是“老当益壮”,仍在造福于“天府之国”的人民。当然,这不但有建立基业的李冰、李二郎 “二王”;蜀国丞相诸葛亮高度重视对都江堰的管理,曾派五虎上将的马超在此屯住;清代的丁宝祯在四川任职时,也曾从朝廷要钱修缮堤坝。这些为民做过好事的官员都被今人树立雕像,以作纪念。
都江堰的伟大工程引来古今中外的著名人士的赞叹。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在他的文学著作中对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的神奇功勋赞叹不已。诗圣杜甫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绝妙佳句。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东方见闻》中对都江堰赞不绝口,在他眼里,都江水系,号称“陆海”,船舶往来,稻香鱼肥,民多殷富。清代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慕名而来,游览后认为,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在世界各地无以伦比。
听讲解,看资料,觉得都江堰虽看的不细,但非常值得。回来后,看到企业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管理从基础建设工作抓起,感觉恰似在建立为民造福的都江堰工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得到升华,我不能不感慨:壮哉!都江堰。
2005年11月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