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读书
“1+1”一定等于2吗?

“1+1”一定等于2吗?

作者: 大城的小森林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19:08 被阅读65次

    提到哲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而且枯燥无聊、高深莫测。

    《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是一本美国热销的哲学入门书。本书的切入点很有趣,认为哲学和笑话是同根同源的,然后通过一个个幽默的笑话向我们解释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正如书名说的那样,柏拉图代表智慧,鸭嘴兽代表幽默,两者本就是一对最佳搭档。

    美国主流哲学期刊《哲学》评价它为一本简单轻松的哲学速成手册。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与专业的哲学书相比,《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其实内容较浅,可类比为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区别,但作为一本入门的哲学书足够了。

    哲学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比如前面说的“美国主流哲学期刊《哲学》评价它为一本简单轻松的哲学速成手册”,这句话就可以引申出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我们认为的事情是正确的,权威认为某项观点正确,就一定正确吗?”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某些专家说某本书很好,那本书就一定好吗?

    引用权威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本身没有逻辑错误。但是,如果你不管对方的观点多么令人信服,仅凭对权威的崇拜就肯定自己的观点,这就是错误的。因为,当两个权威的观点不一致时,你又该听谁的?

    百度百科对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说人话,哲学就是试图找到生活一切问题的答案,大到人生意义,小至一加一是否一定等于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们构想出了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存在主义、语言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哲学理论,组成了我们现在的哲学。

    以下我用四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带领大家快速了解哲学。

    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是生老病死,有人说是吃喝拉撒。当我们尝试回答这种问题时,我们其实就成为了哲学家,只是大众接不接受我们的观点而已。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哲学诞生了“形而上学”的流派。

    说到“形而上学”,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里说的: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只是存在这么一个分支观点。

    哲学上,真正的“形而上学”是指对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比如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灵魂是否存在等非常抽象、终极的问题。

    用一对父子的对话举例:

    儿子:“我为什么要上学?”

    父亲:“你要学习知识。”

    儿子:“我为什么要学习知识?”

    父亲:“这样你长大以后才能挣钱。”

    儿子:“我为什么要挣钱?”

    父亲:“挣钱了才有钱吃饭。”

    儿子:“人为什么要吃饭?”

    父亲:“吃了饭才能活着。”

    儿子:“人为什么要活着?”

    看吧,不管什么小问题,经过一连串的“为什么”,它都会导向一个终极、抽象的大问题,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回到人生的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宗教哲学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爱上帝,宗教哲学由著名问题“上帝真的存在吗”引出。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目的是以一种不否认自身真实处境的态度活着,尤其不否认死亡,追求幸福这个目的太肤浅了。存在哲学由问题“人类如何对自己坦诚”引出。

    总之,哲学关于人生意义的答案众说纷纭,不同流派之间为了补充对方,或者反驳对方,又创造出许多新的理论。

    比如,为了反驳“形而上学”过于抽象、玄虚的描述,“科学世界观”的哲学理论产生了。

    针对苹果为什么掉下的问题,“形而上学”有时会想得过于复杂化,认为是有一个小精灵在向上拉苹果,有一个侏儒在向下拉苹果,不过侏儒的力气更大。

    “科学世界观”提倡一切应该简单化,越简洁越好,这就是著名的“最经济原则”,也叫“奥卡姆剃刀”,认为理论不应该超出必要的复杂性。苹果落地不就是因为存在重力嘛。

    这也是哲学研究的逻辑,从一些问题引出另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引出新的问题,就此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又诞生出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想理论。

    二、我们如何确认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

    有人说眼见为实,但是你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吗?在下图中,你觉得哪张桌子比较长?

    答案是,一样长。不信你用尺子量量看。

    比如“一加一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二吗”,有人说,这不就明摆着吗,我就是知道。数学老师说,不信你自己数数看。

    从数量上看,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形成了一滴水,难道1+1=1?还有一个著名的笑话,一加一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3,“算错”也属于一种特殊情况。

    大家也许会认为,以上回答多多少少都有点诡辩,但是哲学就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你了解那些你自以为了解的事物呢”,哲学产生了“认识论”。

    “认识论”里分很多门派:

    经验主义:我们的感官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比如草莓是红色的,因为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见过的草莓都是红色的。

    理性主义:反对经验主义。面对半杯水,乐观主义者会说还剩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说只剩半杯水了,理性主义这会说杯子里全部一半容量的水。

    德国唯心主义:我们无法了解任何事物的本质,只能了解表面。比如草莓是红色的,尝起来是酸甜的,这都是表面的特征,真正背后的本质其实我们看不到。这种理论听起来有点荒谬和搞笑。

    实用主义:某一事物的真实与否取决于其实际结果。我们认为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是因为它能运用到实际情况,也就是全世界的苹果都是向下掉的。

    斥诸权威论证:专家说的是对的,那就是对的。

    逻辑学:大家熟悉的归纳、演绎、基于类比的归纳、事后归因、循环论证等。

    科学方法:认识来源于理性,这跟上面的逻辑学相似。比如在美国,如果一个人杀人了,即使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他有罪,如果找不到尸体的话,法官是不能给他定罪的。

     ......

    以上理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有些甚至很荒谬,难怪有人说哲学有时就是一个笑话。目前我们还是主要通过逻辑学来肯定自己的认识。

    归纳逻辑是指从特例推理到一般现象。这种方法常被用来证明科学理论。如果你观察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次数足够多,那就能得出结论——苹果总是往下掉,接着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观点——雪梨也总是往下掉,所有水果都总是往下掉,甚至所有东西都是往下掉。

    不过也有人出来批判归纳逻辑,认为一项理论要想站得住脚,必须具备可证伪性,也就是能证明该理论在某些可能的情况下是错的。

    演绎逻辑跟归纳逻辑相反,是从一般到特殊。比如“人终有一死,小明是人,所以小明也终有一死”。但这个逻辑也经常被人误用,比如“人终有一死,小明养的狗也终有一死,所以小明养的狗是人”。

    还有类比论证。类比,也就是A与B在某些方面相似,所以A的其他方面也与B的其他方面类似。就好比,人和狗都会死,所以人和狗都喜欢到电线杆下撒尿。

    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类比就会大相径庭。类比论证其实很不靠谱。

    三、什么才算“好”?

    什么行为才算是好的行为,什么标准才算是好的标准,什么人才算是好人?

    有人说,“好”就是按照正当的原则行事。但是,什么才叫正当的原则?

    宗教哲学认为,上帝说一件事是错的,那它就是错的,比如著名的七宗罪。但是上帝在哪里?《圣经》是人类自己写的,如何证明它是来自上帝的指示呢?

    柏拉图认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但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觉得智慧好,但有些人觉得钱更好。

    功利主义者认为,比其他行为带给人更多好处的行为才能称为正确的行为,比如你拿100元捐给5个人和你拿100元自己去吃大餐相比,前者帮助了5个人,后者只帮助了1个人(你自己),显然前者是正确的行为。

    但是这个理论很容易形成道德绑架,而且遇到妈妈和老婆掉水里该救谁时,这个理论就更加具有局限性了。

    至高无上的绝对命令主义认为,一个人必须按照可以成为普遍法则的行为准则行动。说的容易,落地很难。

    古老的恕道认为,古人编写的行为守则就是好的行为。国外的有犹太教的《巴比伦法典》,印度教的《摩柯婆罗多》,国内的有孔子的《论语》,比如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实际上,己所欲者,也应该勿施于人,毕竟人各有所好,我们不要随意道德绑架他人。

    情感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无对错之分,仅表达我们是否赞同某一个行为而已。比如“萨达姆是个作恶多端之人”,这句话的意思只不过是,“萨达姆不是我的菜,我不知道,我从来没关注这个家伙。”

    应用伦理学,我们熟悉的职业道德规范就属于这类,比如医生职业道德,律师职业道德,但是涉及到“家庭和事业,我选哪个才是正确行为”的问题时,应用伦理学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统治主义认为,只要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的行为,都是正确的行为。

    ......

    好的,相关理论就介绍到这里,我知道,你看完后还是不知道孰是孰非。

    杀人一定是坏的行为吗,如果杀的是穷凶极恶之人,或者为了保家卫国,或者正当防卫呢?

    偷东西一定是错误的吗,如果是一个没有钱的人,为了救一个路边快饿死的流浪汉去偷了面包。

    说谎一定是错的吗,善意的谎言又该如何评价?

    出轨一定是错的吗,如果伴侣一直不配合你的生理需求,如果夫妻双方名存实亡,只是为了孩子在维系关系......

    以婚外情为例,比起其他事情,哲学家可能更想知道这段婚姻的具体状况。根据这段婚姻是否已经在事实上结束,他们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也有人会生气地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出轨都是错的。

    你觉得呢?

    四、你会为了救五个人而牺牲一个人吗?

    假设,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着5个被绑在轨道上的人驶去,这时你手里恰好有一个开关,能让电车转向岔道上。可是,那根铁轨上也绑着一个人。

    你会按下开关吗?

    在哲学里,功利主义认为,从数量上看,五个多于一个。因此,五个人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加重要。当必须放弃一者时,应当牺牲少数人的生命从而挽救多数人的性命。

    道德主义认为,人是目的,而并不是工具,不能简单认为五个人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不杀人是道德义务,救人亦是道德义务,这两种道德义务发生了冲突。

    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无论所谓的价值大小,杀五个人和杀一个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正义论认为,应在不侵害少数人基本权利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挽救多数人。反映在电车难题中,或许就只能是“闭上眼睛,听天由命”了。然后,在事后加强电车运行的安保措施,尽全力减少“电车难题”发生。

    电车难题作为风靡世界的讨论热点,在法学、哲学、社会学,甚至于经济学等领域中都能找到支撑或者反对的观点。

    但是这个难题本身并没有正确的答案,算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或者说,有答案,但很多,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比如,对于“牺牲少数人成全大多数人”的功利主义,不适合在公开场合倡导,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却可能适合私下推荐。在全世界面前做可能是错误的事,如果能够做得相对隐秘一些,则可能是正确的。

    我是不会按下开关的,你呢?

    最后

    以上经典的问题其实每一个都能单独拎出来写一本长篇巨作,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回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一下。

    回到本书。关于哲学的知识浅显易懂,还用笑话举例,让人更有兴趣去了解哲学,能够在一笑之后多多少少领悟一些道理,虽然由于中美文化差异,我觉得有些笑话一点不好笑。本书的不足之处还有一个:深度不够。它只能引起我们对哲学的兴趣,但不能让我们彻底了解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还是值得我们一看的。

    这让我想到了《武林外传》里秀才把荆无命说死的经典段落,里面的“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去何方”也是哲学里非常经典的问题。我们在觉得他们搞笑、荒谬之余,是不是也对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呢?

    希望大家多多阅读哲学,时常让“我”更加了解自我,在不断推翻和建立的过程中,体验到别样的生命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一定等于2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qv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