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这段话有三层意思,而且都是用问句的形式出现,第一句与学习有关,第二句与朋友有关,第三句与君子有关。前两句是两个情境,第三句是对情状的判断。
这里我有三个疑问,第一,这三句话是给谁说的?第二,这三个句子是孔子的疑问还是感叹?第三,孔子为什么把这三种情况并列在一起表述?这三句话有没有关联?
我想,这三句是在一个怎样的情境说的,到底给谁说的应无法考证。作为一代至圣,历朝历代把圣人的话都奉为圭臬,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人的意义和价值,而忽略了他给谁说的。另外,在那样一个书写记录极其精简的年代,不可能极细腻的把场景完全地描写出来。而没有场景的场景则更有哲学意味,适应性更强,解读更宽泛,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给谁说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表达了他的观点与智慧,为后人场景共鸣时提供了最佳的智慧表达,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悠远与博大。
我认为,这三句不应为疑问,而应反问式的肯定,更是为问题的感叹。孔子问谁呢?如果是三个问题,孔子难道不理解吗?在古代,古人经常无疑而问来表达个人的观点,类似现代的反问,如果认为是反问,但又没有一个语境,所以说成反问就很难理解,不如说孔老夫子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感慨。
但如何理解孔子把三句话放在一起的表达呢?有没有场景逻辑和思维逻辑呢?这三句最后收束在“君子”上,个人理解是,前面三句话描写的场景是一个人的三种表现,如果一个人能表现出像孔夫子所描述的三种状况,快乐学习,乐待朋友,人不知而不愠,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君子。
所以,这三句话看似没关联,实际上是一个人修为的三种表现,虽然这三种情况不是对君子下定义,但孔夫子一个人具备这三种情况就是个君子。也就是说这个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内在的涵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