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就进入了医疗器械行业,且是大型医疗器械。和自己的专业稍有沾边,因此认为自己还是走了一条偏技术性人才的道路。年份稍长,才发现长期以来我对自己的认知都有所偏差——
错误的把大行业的属性混淆成了自己/个体的职业定位。行业本身的特性和其中个体的工作属性需要独立来看,否则就会对自己的定位产生认知偏差。在纠偏的过程中,总结了这么几个关键点:
关键点1:切勿把标签当做你的本质属性
行业是行业,个体是个体。
现在大家都喜欢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而你所处的行业,就是最大的标签。虽然贴标签可以让别人更好的记住自己、也更容易找到相应的话题。但是也容易让人产生认知上的偏移。行业是最常见的标签,使用久了,往往就忘记了跳出标签,也模糊了对于自己属性的判断。
行业可以分为劳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除此之外,也会衍生出技术密集型,但其实技术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资金的另一种形式、一种壁垒。而这样的分型,是针对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分的,绝不是说行业之间会截然不同。劳力密集型产业也可以要求早期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某一环节也可能需要巨大的劳力和资本投入。
产业特点永远是与其他产业对比所得到的,而这些特点并不会直接印证到产业里面的每个个体之中。就好比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运营人员对于资本的运作绝对不如劳力密集型产业的专业资本管理人员。
切勿把标签和本质混为一谈
关键点2:了解你在行业的哪个环节
以器械为例,先不论是否存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个学术分类。凭借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壁垒,我们暂将器械行业归为技术密集行业,其对于研发能力、技术革新能力是有要求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这样的技术壁垒是对于器械的整个行业而言的,不是对从业人员而言的。
那么来到从业人员的角度。
对于技术岗位,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他作为个体的优势都是它的技术,其职业发展的立足点,也应该是立足技术。此时,要看的应该是所在的职位、行业是否是未来的技术趋势,就算不是朝阳行业,也万不可是要淘汰的技术。否则就是丧失了职场竞争力。
然而,对于前线销售和营销人员而言,纵使卖的是高技术壁垒的产品,但是所做的事情更多依然是以经验、甚至劳力为导向的。身处行业的技术行业这个事实,可能会对于学习能力有所挑战,但也仅此而已,对于本质的工作内容并无影响。那么,其立足点依然是销售能力、对于市场的认知程度和把控能力。其余的教育背景也好、技术知识也好,退居“锦上添花”的位置。
关键点3:找到能够帮你快速进行认知纠偏的指标
信息爆炸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对于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得到的信息越多,其实就越难对信息进行甄别和处理。那么如何进行认知纠偏呢?至少在行业认知和个体职业认知上,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指标:
1. 人员构成:尤其是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构成。大部分的医疗器械和药业都会分成两大团队,研发团队和销售/商务团队,甚至于会分成两个子公司。首先要看两个团队的人员构成比例。这是公司后续技术革新能力的基础。(对于进口厂商,还需要看法务审批团队的效率,这是后话。)人永远都是最贵的资源,人员的构成最明确的显示了公司、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里面销售人员的高占比,是第一个指标让我意识到,这个行业,至少这个企业,并不是个技术企业,更不用提技术创新企业。
2. 核心优势:虽然医疗科技日新月异,但是其本质的模式暂时还没有改变。药物的主流目前还是化学制药,器械的主流依然还是机械操作。在没有变革式创新的情况下,得到的都是逐步的技术迭代。“人有我优”的打法注定是越来越艰难的,加之利润够丰厚,最后销售团队和销售渠道跟狗容易战胜技术,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优势。目前也确实是如此,大牌企业最自豪的资本之后,绝对能够找到“完善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团队”。
3. 日常工作:用第三只眼去看和分析你的日常事务。虽然第三方观点很重要、资深专业人员的意见很具有参考意义,但是最重要的,于自己而言最具有参考意义的,依然是你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什么工作占用了你最多的时间?你的绩效如何考核?和什么人打交道最频繁?你所看到的最大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当你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关系和人情,即使再多人告诉你你身处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你也应该正视自己的怀疑并且探究下去。
后记:人的判断力就像是指南针。必须不断纠偏才能够不迷失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