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应该允许有喜欢粉色的男孩和粗心的女孩,也应该允许有喜欢女孩子的女孩,和喜欢男孩子的男孩。因为,有些属性可能真的是上帝赋予的,比如,你喜欢男孩还是女孩。
和同学聊天时,谈到艺术创作时,我说女孩天然有着优于男性的感知能力,所以作品更加细腻。她不太赞同我的看法,认为女孩子的细腻、敏感并不是生理属性,更多的是社会赋予的属性。
她说,每个婴儿生下的时候在性格方面是差不多的。不是说男婴会注意蓝色多,女婴会注意粉色多点。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会告诉孩子,你应该要怎么样。
比如,同样一件事,女孩子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家长会批评女孩子为什么这么粗心,而认为男孩粗枝大节很正常。
所以,粗心的男孩往往很容易被原谅,仿佛被赋予了特权。
男女性别属性从小就会以各种形式灌输到孩子的脑中,比如单从玩具上看,女孩玩芭比,男孩玩汽车。相比较,很多西方国家在幼稚园时,会把男孩女孩放在一起,摆上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
这种情况如果在我们身边,一个小男孩如果玩芭比,旁人可能会说,你一个男孩子玩什么芭比啊,这是女孩子才会玩的。就这样,孩子地天性就被“纠正”了,走向社会赋予他的男性属性。
其实,这对男性也是同样的不公平,偏离既定属性的男性往往会被称为“娘炮”,社会的多元化就这么被扼杀了。
在《一席》中,有一位演讲人脚踩自己带来的粉色地垫上去演讲,他说,自己喜欢粉色,自嘲有人可能要说他太娘了。他说,之所以喜欢粉色,是因为粉色给他了一种安全感,踩在这个地垫上就没那么紧张了。当时看到这段时,很佩服聚光灯下的演讲者,那一刻他像一位勇士。谁说男人就不能喜欢粉色?
男女识别颜色之所以存在差异,是长期社会分工所致。
由布鲁克林大学心理学教授伊斯雷尔·阿布拉莫夫负责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在视觉上有较大区别:女性在对颜色的识别上要强于男性,而男性的视觉优势则体现在对远处物体的细节敏感度以及对快速移动物体的追踪能力上。研究人员称这种区别的出现是因为从远古时代开始,男性与女性长期社会分工角色的不同。
这种社会分工的不同,也就对不同的性别给予了不同的期许。长大后,家长和老师告诉我们,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学理科。到了择业的时候,仿佛女孩只能做辅助性的工作。
同学愤愤不平地说,只是一味地说女孩子的逻辑思维没有男生好,为什么没有想过,周遭多年的教导下,大多数女孩子已经将注意力重心放在了感性思维上,如何分散注意力,做到不厚此薄彼?
第二天,她发给我一张微博截图。截图的大致内容是,看一条很火的微博说,男生神经大条,好像什么都感觉不到,最后一句话是“女孩子似乎有种近乎精确的感知情绪与爱的能力。像是上帝赋予的一样。”除了女生,不少同性恋也觉得自己过分敏感。
博主自己评价这条很火的微博,是不是“上帝赋予"的我不知道,但“社会赋予”的成分一定不少。就说一句,直男们的不敏感,那是没有受过伤的样子,不自卑的样子,不用被迫懂事的样子,安全的样子,特权的样子。
我说,其实比女性接受的“社会赋予”更多的是同性恋群体。同学说,同性恋从小感觉自己是个异类、怪胎,甚至是个变态。喜欢同性的时候,要加倍地感受对方地情绪和回应。一点点示好一点点后退,都在心里放大一千倍品味。除了这个,还要考虑社会接受度和家庭。所有的感觉,七情六欲,在体内蘑菇云一样的爆炸。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gay都很体贴,女同志都很坚强的原因。
接着我们又谈论了关于同性恋的话题,那天我们谈论到凌晨六点,后续我再写一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
这个世界应该允许有喜欢粉色的男孩和粗心的女孩,也应该允许有喜欢女孩子的女孩,和喜欢男孩子的男孩。因为,有些属性可能真的是上帝赋予的,比如,你喜欢男孩还是女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