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里,对男女的区分往往靠外表。
男孩留短发,女孩留长发。
男孩喜欢蓝色,女孩喜欢粉色。
男孩玩汽车足球,女孩玩芭比玩偶。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开放,
仅凭外表定义一个人的想法显然落伍了。
男人可以留长发穿裙子甚至化妆,
女人可以剪短发从事以往男性专属的职业。
一个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这点我们无法从本质上作出更改。
但对某个人的定义,不应仅局限于性别。
唯一能定义他/她们的,只有他/她们自己。
今天想要分享的电影主人公,
在许多人眼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假小子。
她叫洛儿。
洛儿一头利落的短发,宽松的短裤,背心。
锐利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女生不常见的坚毅。
和妹妹同框的画面更是一派和谐的兄妹风。
洛儿给妹妹珍妮讲故事以至于在电影的前十六分钟我都以为主角是个小男孩。直至妈妈对着主角和妹妹说出那句“女孩们”。
洛儿是家里的老大,有个炒鸡萌的妹妹珍妮,温柔的爸爸和怀着弟弟的妈妈。
他们家再一次搬家了,来到新环境的洛儿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其中只有丽莎一个女孩。
由于洛儿的“男孩”打扮,没有人怀疑她的真实性别,她从此多了个身份:男孩 米克。
“潜伏”在一群男孩子中,洛儿渐渐学会模仿男孩子的举动,随地吐口水,光着膀子踢足球。
踢球的洛儿日久就难免生情,看着眼前这个与其他男孩都不太一样的男孩,丽莎对米克产生了爱慕之情......
但洛儿自己也清楚,她并不能像男孩子一般站着撒尿,游泳的时候没有男孩子突出的性器官。
小脑瓜在思考着什么?而她的秘密,最先被机灵有可爱的妹妹察觉了,但高情商的妹妹很快就和姐姐达成共识了。
“我觉得有个哥哥更好。哥哥能保护你,我的哥哥是街区里最强壮的,男孩们都怕他,女孩们都喜欢他,而我哥哥谁也看不上,他只爱我。”.......
妹妹太爱我,怎么办??一次玩耍中,一个男孩欺负了妹妹,“哥哥”米克理所当然地教训了打人的男孩(简称小黑孩),简直是“哥哥力max”呢~
但是,谁也没料到,小黑孩带着妈妈找到了洛儿家(传说中的打不过就叫妈?...)。
小朋友打架之前要注意啦“夫人,我不敢相信你家儿子会做出那样的事”
“您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我没有儿子233)
“不,是他,米克”,小黑孩认出了洛儿。
无奈的洛儿承认了自己就是和小黑孩打架的米克,不安与忐忑让她来不及解释打架的原因。
一脸懵×的妈妈并没有当场揭穿洛儿的谎言,震撼,失望,愤怒溢于言表。
第二天,妈妈命令洛儿穿上裙子,连拉带拽地拎着洛儿再次登门道歉,并且说出了真相——米克就是洛儿,是女孩。(求小黑孩心理阴影......)
小黑孩:打架居然输给了妹子事后,妈妈表示还要去丽莎家,她对洛儿说:“听着,我这样做不是想伤害你或是给你个教训,这是我的责任,你明白吗?我不介意你扮男装,这不让我伤心,但这不能继续了。你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告诉我。”
其实个人认为妈妈的做法没有错,抛开性别认同的问题不说,欺骗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何况洛儿对外宣称自己是男孩米克,纸终究包不住火的。而当洛儿上学,谎言自然就会被揭穿,到时候后果或许会更加不堪设想。
看她上扬的嘴角故事的结局留个悬念。
观影过后,内心挺复杂的,洛儿之所以要伪装为男孩米克的原因是出于性别认知障碍?镜头曾三次呈现洛儿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画面。
她观察着自己的胸部,清楚地知道自己未发育的胸部和男孩子没什么两样,因此敢于光着膀子踢球;
她看着自己的下半身,明白自己没有男孩子的性器官,因此DIY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小鸡鸡;
就连妹妹帮她剪发时,她也把剪下的头发贴在唇上,假装自己长了胡须。
贴胡子,我小时候也做过耶这一举一动都似乎暗示着洛儿明白自己与男孩的差别但也渴望成为男孩。
但另一种假设也不无道理,或许是她所处的环境令她产生了“做男孩会更好”的想法?
期盼着拥有个男孩的父母,认为有个哥哥会更好的妹妹,从前清一色的男性玩伴,如今认为女孩没用的小伙伴。
或许年纪小小的她早就发现了成为男孩的好处。
嗯..但其实这两种理由都不能完全说服我自己,在我看来,或许其实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复杂。
没有所谓的认知障碍,所谓的跨性别甚至是异装癖等概念性的定义。
或许在洛儿眼里,这只不过是个游戏,出于好奇也好疯狂也罢,这不过是她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的小插曲。
洛儿在这件事中知道了自己不应欺骗大家自己的真实性别,学会了坦诚可能也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而她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似乎告诉我们洛儿接受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叫洛儿,并非米克。
若有所思..或许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的洛儿回想起自己的这段“假小子”经历还会偷笑,又或许多年以后洛儿依然是别人眼中的“假小子”,我行我素。
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就好。我们只活这一次,为什么不做最真实的自己呢?
最后想强调一点,判断一个人不应该仅从其穿着打扮,短发,T恤,球鞋不是男孩的专属就像男孩子也拥有喜欢粉色的权利。
而性别甚至是性取向都不应成为一个人的标签。
b站有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