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73504/019b74a45e453432.jpg)
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北京,太阳软绵绵
同学,小聚。
在我们国家,聚餐是感情维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同时也是很多事情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呢,没什么重要事情要谈,纯属同学小聚。
聚餐,肯定得喝点,酒。
席间,Jeny怼了我,为啥?
她偶尔也读我的日记,我在有一篇的文章中调侃说,趁现在还有机会,多去岳父岳母家走动走动,或者公婆家走动走动,不然在现在这个社会下,说不定哪天,就再也不能叫岳父母和公婆“爸妈”了。
Jeny怼我,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是啥意思?
我觉得好无辜,我其实没啥意思,也没有针对谁的意思,我只是说出了一个真相而已。
可是往往真相,大家却又不愿意去听的。
我说,那天写的时候,也喝酒了,瞎写的。
Jeny似乎不满意我的回复。
好在白哥岔开了话题,说他们家那只法斗带去宠物店洗澡,那家宠物店居然还有宠物泳池,他带着他们家那只法斗去游泳,姿势太好玩。问了嘴Jeny,你们家养了狗么?
话题,成功跳转。
Jeny似乎也喜欢狗,对狗有一种特殊的喜欢。她家养了一只小狗。
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泰迪?贵宾?
我对小狗不感冒,我喜欢大狗。小时候养过土狗(中华田园),狼狗。后来在北京的时候,养过一只边牧。
养边牧,特累。
这种狗,精力特别旺盛,得每天出去遛。
不是遛,应该是陪着它跑,夸张点说,是被它遛。
但是特别聪明,第一次给它洗澡的时候,应该是在宠物店,后来我就自己给它洗。很乖,站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任你抹沐浴液,任你吹干它的毛。
洗完后,它似乎知道自己洗干净了,还带有沐浴液的香味,也很开心,在家里到处乱跑,尤其平常不让上的沙发,也肆无忌惮的窜上去了。
它好像也知道洗干净后,我不嫌弃它脏,就一个劲的往我身上扑。
其实我很喜欢抱着它的感觉,不是静静的抱着它。而是扑上来后,我就倒在沙发上,然后它摇头摆尾,要蹭我头的样子。
很享受。
Jeny说她们家的小狗,也像白哥家的一样,每周要去宠物店洗澡,而且游泳是必需课。
我说,每周一次?
Jeny说,基本上每周一次,有时间的话,每周两次。
我说,洗澡可以理解,让它在家干干净净的。游泳也要每周都去?
Jeny有点不情愿搭腔的样子,对啊,咋了?
我心想,还好你(Jeny)还没有娃。不然,连狗每周都要上补习班(游泳)的话,那你家娃得多受罪啊。不过,我没敢说出来。
有时候和朋友吃饭,比如二旗,说中午就简单点,下午要带孩子去上xx课;似乎小肆也说过,下午去接孩子上xx兴趣班;欧阳家的娃也是很多课。
我就不是很理解,这么多兴趣班,兴趣课,怎么我小时候就没有上过?
我是赞成孩子去上兴趣班的,前提是他真的喜欢,真的是孩子的兴趣所在。
可是你也许会说,孩子其实是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上兴趣班只是培养他的兴趣。
这样的话,我也理解,也赞同。
可是似乎现在有点变味了。所谓兴趣是要考试,是要证书,是要拿出来比拼的?
前阵子,微信群里不知怎么就传出来一份简历,某孩子的简历,还有PPT介绍的。
我看了,自叹不如,钢琴几级,舞蹈什么奖,绘画什么奖,得过围棋什么奖……
很漂亮的PPT,我也许都做不出来,真不敢相信是那孩子自己做的。
不管相不相信吧,他父母肯定是开心的。
是的,谁有这样的孩子,谁能不开心呢?
只是我想的是,让孩子学这么多兴趣班,得这么多奖,真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么?还是为了父母的成就感,或是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得到加分?
如果孩子真的对这么些个才艺,都是很有兴趣的话,我也很开心。
可如果在这么多奖项的背后,是父母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去要求孩子的,而不是孩子真正自己兴趣所在,我就表示疑问了。
这样的父母,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是孩子的兴趣,还是让孩子上兴趣班作为了父母的兴趣?
如果孩子不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发展,或者家长不让孩子按照孩子自己的兴趣去发展,以此为判断标准的话,那么我想多数父母,其实还是在爱自己。
好久以前,看过一段小视频,是马云谈关于教育的。
他说他父亲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不应该强扭,孩子也是一样。所以小时候,并没有强制的要求马云学艺,学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马云喜欢干啥,就干啥,鼓励就是。比如,他父亲发现马云喜欢说英语,作为父亲就亲自骑自行车带他去西湖旁边找老外对话,包括鼓励他三次参加高考……
我看这段视频的感受是,所谓教育,其实是重点在发现,培育和鼓励上。
比如先放养,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是父母要求的)。而作为父母,就是观察,发现孩子在某件事情的专注度,持续度,以及他自己的成就感,存在感,这就是兴趣。
一旦发现了兴趣所在,就是培育,培养了。创造资源(不仅仅是为了考某个学校)和环境去鼓励他,哪怕他的这个兴趣,看上去有点不务正业,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说英语算不算正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尊重,支持,并且为其铺路。
当然,按照辩证的观点看,我这样的观点,一定还存在的对立观点。
比如流行说,孩子还小,是不清楚的这个社会的竞争的,是懒惰的,是沉不下心的,我们如果不强迫他学点东西,他长大了什么都不会。
不做辩驳,个人来看,我还是赞成马云他爹那种方式的,我觉得那是培养天才的方式。
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的方式,不能说不好。只是这样的方式,或许培养的是普通人才。要不以后北京上海这些有着漂亮简历孩子多了去了,以后咱国家那不就一大批天才了…
比如章小疯,我,小时候我都花时间学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你想一下,也许10年后,20年后,看似我啥都会一点,貌似很牛逼,比如舞蹈可以扭两下,小提琴能拉一拉,还有,篮球能拍两下,围棋也能弄一弄,貌似毛笔字也还行,歌也能吼两首,文章也能写一两段,至于说小疯有啥特长?我自己也不知道,貌似除了JJ特长外,就没别的了。
爱的前提是啥,是尊重,不是要求!
比如秘书长家的孩子,自己提想法,自己去组织,自己去执行,这就是兴趣。
秘书长他们呢,就在旁边看着,观察着,不论孩子弄成啥样子,鼓励就是了,这就是尊重。
前几天晚上,我在写个工作材料。
突然间似乎是楼下传来了大声的争吵,虽然天冷都关着窗,可吵架声还是透过了窗户。
我没有听墙根的爱好,确实声音实在太大,似乎还伴随着桌椅倒地上的响声。
吵大了。
一开始,是男人的声音略占优势,后来偃旗息鼓,而女人的声音独领风骚,最后是孩子的哭声。
有没有大打出手,我不知道。但是我定力不够,工作不了了。
我有时很不明白,为什么要吵。吵架如果是为了辨别某件事的正确与否,那好好的说就是了。可是我们偏不,偏要对方服从自己的观点。你不按照我的要求来,就是不爱我,和事情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了。
也是,这两者有啥屁关系?既然没有关系,怎么又从讨论事情,跳转到爱不爱的呢?
第二天,我下楼,貌似头天晚上没有吵过瘾,屋子里面还是吵闹声。
好有精力!
貌似女方在责问男方说清楚为什么花XXX钱,买了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不和她说。
没听到男方的声音,估计是懒的搭理了。
我忽然间想起来一个段子,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
说在一个家里谁管钱的问题。
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耙耙负责往家里耙钱,匣匣负责存钱,管钱。
匣匣再怎么厉害,耙耙赚不回钱,不行。
耙耙再怎么厉害,匣匣搂不住底,也不行
所以两者是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指责的关系。
不过匣匣也不能太过于管制,否则耙耙就软了。
想一想,如果耙耙连花500元买点东西的主都做不了,那么在外面的耙耙,还敢做什么决定或者决策?
所以聪明的匣匣,不是去追究耙耙花掉的这500元,而是对耙耙将来能够耙回更好的生活给出鼓励和期望。
《一句顶一万句》中,有句话最经典:
日子是过以后,而不是过以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7373504/368f960e07451d0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