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读书人都希望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谁不想如诗仙李白那样倚马可待,立成万言啊!更希望如杜甫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成诗圣。
李白的诗豪放不羁,想像奇特,大气磅礴,令人心驰神往。杜甫的诗贴近现实,放眼众生,自有一种家国情怀。
他们提笔就是文意滔滔,成篇就是不胫而走,端的是胸有千千沟壑,腹有锦绣文章。之所以如此恣意汪洋,肯定是博闻强记,遍览群书所致。
因此,读书对于一个人的修为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决定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与高度。
人类社会的文明,几乎全部都是由书籍承载并延续下来的。上下五千年,那些富贵豪门帝王将相早就灰飞泥灭,唯有这书籍代代传承,凝结成一种文化,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秋
所以,读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它的兴盛与衰减,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快慢和程度的高低。
我很喜欢读书,在几十年的生涯中,几乎身边从未缺过书。上学时,那些书是咬着牙也必须死啃下的。
参加工作后,不需要咬牙死磕了,读书全凭一种惯性和高度的自律。当然,单位有时也会强调一种学习,但大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仅仅是一些知识的一鳞半爪。因此,随着学生气质的逐渐油腻,那书就读得越来越少了。
有些朋友几乎是再也未见捧起过书本。我还好,即使不如以前那样动辄拎着个大部头看,也是弄一些感兴趣的报刊杂志随时阅读。
不过,到简书来写文后,这丢失多年的阅读便又激情高涨回到了身边,它与我如影相随,须臾不可分离。
而简书上读书、写文、互动的特有学习气氛,使阅读变得更有趣味了。
LP理事会开办了一个红楼专栏,由疏食遨游客主持。游客老师是一个资深的红粉,吸引了一大群读红楼的朋友深润其中。
我也是其中一员。近期开展了读红楼,写读后感的活动,我也跃跃欲试准备参加。可是,读红楼我喜爱,但写有关读红楼的文章,却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一直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朋友们纷纷撰写并拜读,他们写的都非常好,这越发不敢轻易动笔了。
昨天无意间看到了七月的岛也开始动笔写了,《红楼笔记 || 第一回 读梦人亦在梦中》是她写的第一篇文章,仔细读了,很觉不错。因为,她是联系着自身实际和感悟写的,很有个性。正如遨游客老师所评:
14楼 10.14 21:15
这篇红楼笔记有三点深得我心:一是这句话“仿佛我们都曾在尘世之外,和那僧道一样远望着这世间的悲喜与轮回”,我很向往这样的境界;二是看到太虚幻境想到百年孤独。在看第一回时,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到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红楼第一回就是最精彩的魔幻现实主义。三是联想到图书馆一事,这应该是读书中最快乐的事之一了,此时可以对书“会心一笑”。
然后为了精益求精,指出两点不足:一是在引用相关文字的时候,引号弄错了。二是有两个错别字(八个字仅相连属;惯养娇声),应该是拼音打字法的原因。
期待着更多有生命的读书笔记!
不过,我也一时兴致大发,挥笔而就留评:
4楼 10.14 12:36
好,这种读《红楼》我很喜欢。其实,无论读何种名著,都得联系自己的思考和实际感受去深思细研。这样写出的文章生动活泼,可读性也强。如此,是把书读活了,不然就让书把自己变成呆子了呢。读红楼就得把控两点,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汲取这两点滋养自己。前者引人深度思考,后者借鉴其艺术手法。
千万不能仅读红楼而读红楼,更不能钻入死胡同去考证红楼。反正我一见这类文章就晕菜。而更喜欢这篇文章的时空交错灵动地读与写。口头超赞哈
我与游客老师的观点基本一致,精益求精读书,并且联系实际读书,深思之,慎取之,明辩之,笃行之。
七月这样读书,我很喜欢,基本与我的风格相一致,喜欢读着书“胡思乱想”,并将这些想法形成文字,如此,读书就变得灵动起来。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得把书读活。不能让死书来读活人,把人读死,那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书呆子矣。
我以为,读书虽然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读书也得讲究一些技法,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区别于他人的性格。在为人处世上是别具一格,在写文读书上是标新立异,使人看不了几行就可知是谁的文章。读李白便觉有一种气势,读杜甫则有一种忧心,读李商隐则有一种朦胧。
李商隐的那首《锦瑟》,其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历来解说的莫衷一是,人人都认为切中肯綮,但又觉得是似而非,争议很大。
可这诗的画面感又极雅致,闪烁着绝美的光华。这就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代代为人传诵而不朽。
所以,不论是写文或读文,都应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紧紧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做文章。
李商隐还有首诗也是个性十足。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别人写亭亭荷花,李大诗人偏写败藕残荷,来以景寄情,表达自己的寂寥之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什么样的个性读书,就有什么样的个性行文。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就拿读红楼来说,有些朋友走马观花读,有些是深研细嚼慢咽,有些侧重于考证,有些侧重于艺术性和思想性。
还有些是仅读红楼而读红楼,有些是展开联想,书中书外读。
我看过一些写读红楼的文章,总觉得有些枯燥,读之有些昏昏然,一篇文章读下来,竟无任何印象,也引不起思考上的共鸣。
像七月的岛读红楼,倒是让人眼光一亮,种种发散思维便天马行空,奔驰起来。这种方式,不管是好是劣,反正让我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写读红楼的文章。
我读红楼,肯定与别人不同。因为资质驽钝,读得很慢。前八十回早就读过几遍,但只是个大致印象,就如牛嚼牡丹。
后来就是从头开始,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细读。别人从读文章开始,我偏从文中的诗词下手。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对名著中的诗词有些头大。我起始也是这种感觉,好在现在工具用着顺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百度一下,什么都有了,那诗词也就不那么艰涩难懂了。
红楼中其实精华部分在诗词歌赋里。如果说文中内容是绿叶的话,那一首首凝结着曹公心血的诗词,则是累累的一串串果实,甘甜馥郁,清新迷人。
除了丰富自己的词汇之外,将一首首诗词串起来,对每一章的内容还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至于红楼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刻画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更是需要加以用心领会,并在实际写文中多多借鉴。
所以,读这个红楼,得有个性地慢读细品,急躁不得。我读了大半年,还是停留在前十回,一步三回头,二步四五顾。日日反复,反复日日,竟觉得受用无穷。
《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在学习洪七公传授的降龙十八掌时,黄蓉一点就透,而郭靖却学会一招吭吭哧哧得费老半天的功夫,且性格又倔,前招未悟透,便不肯学下招。我也可能如他这般愚钝,是以读书这样迟缓,提速不快。
不过,这种个性读书也有诸般好处,比如能记住书里的东西。静思默坐时,书中的章节脉络能清晰展现在眼前,写文时不自觉的那些词汇从手指蹦出,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时,它的手法也灵活自如运用于文中。
更有意思的是:它留下了足够遐想的空间,让你的思维神游八荒,书我相融,物我两忘而生发出多维的联想。
读《红楼》《水浒》是这样,而读《道德经》更是如此。一部《道德经》提供了全部辩证思维的论述和事例,它的张力竟覆盖了所有的读书和写文,不得不佩服老子真不愧为“老子"。
这使得自己惊喜万分,感慨万千:原来,有个性地读书还能有这般奇效。

我们总是以为荷花亭亭玉立,荷叶“接天连叶无穷碧",孰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自有一番别致的风韵与情趣。
王小波写了一篇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中讲到这头猪善爬墙,会唱歌,能模仿,喜自由,特别另类。
我也比照着写篇文章。于是有朋友疑惑问我:世上果真有这样的猪吗?我答曰:有没有,反正王小波说有,那可能就有吧。
其实,我以为有没有这样的猪不是问题所在,关键是有无这猪的个性。王小波隐藏了的含意是:做人做事读书写文,得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方不“泯然众人"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