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018-08-23 星期四 晴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
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的寄怀之作。
今日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每个节气的到来,天气好像都没有顺应地发生明显的变化。
立春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立夏时,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夏的炎热。
同样的,今日处暑,太阳依旧一早就开始发威,气温到午时飙到了新的高度。
一切好像如常,但好像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天似乎高了,云也淡了。太阳火辣辣地照着的地方炎热,但到了树荫下却感受到了丝丝的凉风。太阳落山后,气温也随之很快地降落,晚上睡觉不用再开空调了。
据说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每每一听到“结束”,“最后”等字眼,不舍之意便会油然而生。此时站在小公园的荷塘前,看着荷花依然亭亭玉立,随风摇摆,不知为何我却忽然想起了这句诗。
再过些时日,它们先是“菡萏香残”,继而“绿荷衰飒”,最终只剩一池枯荷,承受着潇潇秋雨寒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0591/24102fe0af0a7c33.jpg)
想起残荷听雨,不由得就想到了林妹妹。
在贾母带着刘姥姥大宴大观园那一回中,在园里曾坐了一次船。看到了池中的枯荷。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的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
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这一句诗的时候,将“枯荷”改作了“残荷”。
“残”的意思是坏的、破的,不完全的或者剩下的;而“枯”本意是失去了水分,干瘪的,也就是枯萎的。
“残”和“枯”单从意义上分析表达的意境完全不同。枯荷不一定残破,只是季节到了深秋,萎黄枯槁而已。
而残荷不一定非得枯萎,即使春夏之际的荷叶,因为渔船的往来、人为的破坏,及寒风的吹刮,也可能是残破的。
这样我们就读出了作者改笔的深意。
李商隐笔下的枯荷,符合深秋的意境,符合自己失落的心情。
而曹雪芹的残荷体现的是贾家命运的中道败落。满池的荷叶,或许本来欣欣向荣,而遭遇外来力量的摧残,残破不堪。正像贾家遭逢的厄运一样。
古人作诗,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情思迥然,令今天的我们叹服!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0591/d14518b33713f039.jpg)
处暑过后,秋随之来,冬随之来,一年在碌碌中又即将度过。
年龄增长了一岁,揽镜自照,华发又增长了几根?皱纹又增长了几条呢?
365天无戒极限挑战营 第217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