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洞穴之喻

作者: 千允 | 来源:发表于2024-01-17 23:01 被阅读0次

有些常识的人都会记得,眼睛的困惑有两种,也来自两种起因,不是因为走出光明,就是因为走进光明所致,不论是人体的眼睛或心灵的眼睛,都是如此。

记得这件事的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入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

他会认为其中一个人的情况与心境是快乐的,并对另一个人产生怜悯。

或是,他可能想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


这是柏拉图有名的“洞穴之喻”,“黑暗”和“光明”都是隐喻性质的词汇。

柏拉图的理论构建了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

设想一群人从出生就生活在黑暗的洞穴里,洞穴口有一堆火,洞穴外的人走过,火光在洞穴内的墙壁上留下影子。这些生活在洞穴里的人一生都好像是在看一场皮影戏,因为火光的阻挡,他们走不出洞穴,也就看不到这些影像产生的原因。他们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物体。

直到有一天,一个人挣脱了洞穴的束缚,越过刺眼的火光走出了洞穴,看到了洞穴外阳光下那些真实的事物。他看到了真正真实、光明的“理念世界”。

但当这个人返回洞穴试图将其余人带出洞穴时,因为习惯了光明,回到黑暗的洞穴反而折损了他的视力。洞穴里的人只是嘲笑他弄坏了眼睛,没有人相信他的所见所闻。

这个人不得不与其他人产生激烈的辩论,却引起众怒,最终被处死。

柏拉图以此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他说,哲学家就像那个返回洞穴的自由人,“启蒙”和“拯救”那些身处悲惨境地而不自知的人,是哲学家的义务。


久居黑夜乍见光明,与久处光明初识黑夜。两者都会让原本固有的认知受到近乎颠覆性的冲击。一个人认知的颠覆与觉醒本就不容易,若要影响其他人一起颠覆他们的认知,纵使他是正确的,这位拯救者也很难很难,势必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大众才会逐渐觉醒。

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变成更新的荒凉。

相关文章

  • 洞穴之喻

    柏拉图有个经典的隐喻,洞穴之喻。 柏拉图的全部对话录以《理想国》最著名,而《理想国》的全部内容又以洞穴之喻最著名。...

  • 尊重别人的三观,是你的顶级自律

    《理想国》中,有个著名的“洞穴之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囚徒们从小住在洞穴里面,手脚被捆绑,只能看向墙壁...

  • 认知不同,不必争辩,三观不合,不必同行

    认知不同,不必争辩。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经典的“洞穴之喻”。 一些囚徒从小就在洞穴里长大,全身被捆着,背朝...

  • 柏拉图 - 洞穴之喻 | 理想国

    洞穴之喻 柏拉图主张,不能不经思考,就轻信来自感官的信息。对他来说,探寻事物的理型最重要。柏拉图把不关心理型的人比...

  • 《走出洞穴,行至高处》

    蔡老师:广州大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的隐喻,“洞穴喻”。 抑制我们突破自我的洞穴是什么?我们是孩子们的“洞穴...

  • 洞穴之喻

    在一个很深的洞穴中,有一个长通道通向外面,有一些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

  • 柏拉图洞穴的升级版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而讲述的一个著名比喻。:一些人生下来就在一个洞穴里,并被...

  • 柏拉图洞穴之喻在说什么

    柏拉图《理想国》中有一个洞穴之喻,古往今来很多人理解都不一样,这个比喻是这样的: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

  • 伟大的柏拉图

    理想国,无私产,共产共妻,洞穴之喻 理型论 只破不立,负面清单 精神恋爱,中年男人与美少年的同性恋 美国哲学家爱默...

  • 柏拉图-洞穴之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洞穴之喻,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像。 讲述了有一群人从小都是双手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想国:洞穴之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jr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