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阅读其实我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自己在书中受益颇多,想让孩子也能通过阅读寻找到新的世界,把阅读当成朋友相伴一生。
我从孩子六个月时就给她看一些黑白图片,图案简洁,一朵花或是一只猫,孩子会盯着图片看,我以简单的语言边说边逗她玩。大一些时我会给她看一些简单的绘本,比如《来吃早餐喽》内容贴合实际,让孩子从认知身边的事物开始,逐步建立概念,培养探索的乐趣。孩子在翻页的过程中认真的样子,我会心一笑,她已经知道书是用来翻的,书中有来自妈妈轻柔的声音和温柔的笑容。孩子现在三岁了,还依然爱看这本书,而且能完整地讲出来。
给孩子讲《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时,我边讲边学着鳄鱼和牙医的表情和动作,孩子咯咯地笑起来,这就是属于我们最美好的亲子时光。想到自己小时候多么期盼妈妈能停下忙碌的身影陪我一起学习,现在我把这份期盼注入到我的孩子身上,希望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不能缺席,在她长大成人以后想到这份美好能从心底里感到暖暖的幸福。
在信谊名师公开课中,朱永新教授讲到犹太人在孩子出生时,父母会在书上涂上蜂蜜让孩子舔,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新加坡的孩子一出生就要办理一张借书证。听到这里我暗自高兴自己对孩子的早期阅读教育的方向是对的。
在朱教授的阅读书目单里有一本书《中国童谣》。童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平时跟孩子玩时也会随口说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有时说着说不知道后面怎么说来着,就开始瞎编。这次果断买了一套《中国童谣》,这套书分两个部分,四册传统童谣,四册现代童谣(春夏秋冬四季歌)。书中满满的中国风,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翻看了以后,哦,原来完整版是这样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特别喜欢。有些歌谣音乐性和节奏感很强只给孩子读了两遍她便记住了,玩着玩着嘴里不时的就会念出来。所以说童谣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我们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也要进行筛选和斟酌,有些不适合年龄段的书也许会对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比如我给孩子读的一本叫《大嗓门的妈妈》,其实书中表达的是妈妈虽然嗓门大,但也会用母爱的温暖融化困难的坚冰。用极其夸张的手段体现妈妈的粗暴对孩子造成的永久性的伤害。我读:“今天早晨,妈妈冲着我大声吼叫,那声音——把我震得四分五裂。脑袋飞上了宇宙,身体掉进了海里,翅膀迷失在热带雨林,嘴巴落在了山顶…”加上小企鹅身体四分五裂的图画,没等我读完孩子立刻把书合起来紧紧按住,表情难过的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太可怕了!”每当看到这本书她都会说:“这本书好吓人!”所以使孩子产生抵触和恐惧的书时绝对不适合她的。作为父母在择书时要谨慎。朱永新教授的公开课和张丹丹的《妈妈总是有办法》中给出了很详细的书单,家长可以少走弯路,阅读到世界经典的儿童读物。
孩子三岁多了已经上幼儿园了,我最近在想是不是该让孩子识字了,可是怎么识字才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现在识字早吗?在李坤珊老师的公开课《成功的第一步:0-3岁早起阅读教育》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观培养孩子阅读素养的第一步是喜爱阅读而不是识字,识字不等于阅读。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是自我建构的,他们是主动学习者,要主动建构信息。这样的价值观是让孩子去发现人生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让他们的生命更丰盈。如果一开始就是识字,认为识字就可以读词组可以阅读整段文字,可以从容应对考试,这样的教育价值观会导致许多不同的做法。从视频中看到一些培训机构和家长用闪字卡快速的在孩子面前呈现,一些孩子大概才一岁多,眼花缭乱地闪来闪去在我看起来都觉得恐惧。相比之下的亲子共读,伙伴似的互动沟通模式,更符合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当爸爸妈妈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很容易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事情,进而更愿意自发地去进行阅读。很多妈妈会让孩子指字阅读,读的越多证明识字越多,那么孩子看图画书时的重点变成看文字,不会过多关注画面的颜色,空间等。看图能力缺失,造成想象局限。而视频中另一个孩子,虽然她所读的内容和文字不是完全一致,但她在反刍、引发、调动她所储存的词汇和语感进行阅读,孩子不是机器,她是参杂着说故事和背出故事里的内容进行阅读的。如此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爱阅读的小小读书人。
识字不等于阅读,阅读是更加广阔的空间。家人有时说:孩子那么小她能看懂吗?读书的日子长着呢,现在就看书太早了吧!我并不是怕她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作为母亲也要学习,理解孩子的发展黄金期,敏感期。不想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读书看作是困难的事,而是把阅读像伙伴一样带到她的身边,让她们相知相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