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看过《黑色党徒》的观众都会对影片最后的真实影像感到触目惊心,尤其是在放出那面颠倒黑白的美国国旗后。即便觉得斯派克·李对“白人至上”的不满表达很饱满准备在结束时起立鼓掌或者暗自叫好的人,看到那些画面后定会五味陈杂又如坐针毡,这种感觉是与《恐袭波士顿》充满正能量的结尾截然相反的,爱意满篷我们很难反过来思考作者意图、现实意义,反而容易沉浸在关怀中不能自拔。
而《黑色党徒》的结尾,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感到不安,体会到作者从开始就隐匿在影片表象下的愤怒,并遥望大洋彼岸种族政治甚至社会政治的挣扎与守望。
《黑色党徒》剧照《一个国家的诞生》在影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但这部被定义为首部商业巨作的电影却因为对黑人群体的极度不友好被广为诟病,尽管大卫·格里菲斯在电影技法上的革新前无古人。
所以影片中小镇3K党集会并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形成了很有意思的组合,一方面双方种族观念的不谋而合,歧视意识达到了高度统一,两个反应极端歧视的事物在一部描着喜剧框架的电影里以一种不那么刻意的方式显现,略显滑稽、泛着黑色幽默;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诞生》放映之后,被影片情绪感染的本土白人,已经无法跳脱影片所传导的价值观,由此的结果便是黑人遭遇不公的对待而惨遭迫害,此刻将3K党与《一个国家的诞生》放在一起,无疑,将种族情绪摆在明显的位置,煽动着观看《黑色党徒》的观众对正确政治观念的守护情绪。
党派成员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后情绪激动《黑色党徒》整部片似乎都在煽动观者的政治情绪,它不是一部需要递进感情的电影,因为原本的关于政治、平等的认知在当今和平共处的语境下我们了然于心,认知的共同基调让导演塑造共情会很轻易,导演要做的并且必须做到的,就是不断煽动我们观众的情绪,保持观众与影片情绪高度统一。这一点,斯派克·李似乎是成功的。
影片开始没过多久就出现了第一次演讲,而且演讲者还是位“演讲专家”,这次演讲确实颇具煽动能力,每个词、每一句都掷地有声,而斯派克·李又剪辑了一些写满期许的脸庞做穿插,将黑人置于纯洁无私又众志成城的的状态,从而期望用这样的方式衍生出观众对弱势群体(黑人群体)天生的亲近感,并顺势抛出一个难题”这场关乎种族命运的权利斗争必须通过战斗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吗?
主人公Ron Stallworth则承载了这个问题探讨的意义,他对女友说到:“战斗是否真的必要,有人正试图从内部解决问题。”跟随主人公视角,我们看到Stallworth通电话时口音自由切换思维迅速工作的机智,我们也可以看到Stallworth的卧底有着出色的团队支持,我们看到隐忍、善良、充满勇气的Stallworth,但是,主人公扑到在白人女性身上解决炸药问题的时候,那两个白人警官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如此令人困惑和捶胸顿足;又或者当警长要求将案件卷宗销毁隐藏真相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到一切努力又如石沉大海般压抑在胸口。
讨论行动的卧底团队因此,斯派克李抛出这样一个从内部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把它扩展成叙事主体,但呈现的结果就像销毁卷宗燃烧的火焰又或者是3K集会毁灭十字架熊熊燃起的烈焰,把人们的情绪引向愤怒。
内部瓦解矛盾的无力就必然促成了外部斗争的必要性,煽动情绪是第一步,在影片里也是重要的一步。而且这种情绪的突然升高是黑白双方对立产生却又相互依赖的。
开头亚力克斯·鲍德温饰演的角色拍摄宣传片,当“American First”的标语出现并注意镜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我们很难不把这个场景拿去象征什么。而这样与现实的高度联系,不管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说是无意的谁信!),至少从一开始,我们看片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电影与现实间的某种联系。
成功讲述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需要观众慢慢进入故事情境,最好的,与角色融为一体,感知角色之感知,信仰角色之信仰。《黑色党徒》开头人物语言的设置与现实的联系从观众角度理解无疑是紧密的,现实美国政治愈发混乱,这种紧密所塑造的情绪就愈发强大,以致于我们不需要多少鼓动就进入了斯派克堆砌的情绪高地。进入Ron Stallworth的故事中,情绪在第一次黑人集会的时候迎来了一次高峰,不仅到会的黑人青年们备受鼓舞,连隔墙窃听的警官都感叹自己被语言的力量感染。
与前半部分情绪高潮对应的是后半部分的交叉蒙太奇。3K政党集会,充满仪式感的阴森诡谲;黑人围绕屠杀幸存者周围,倾听着讲述者的故事,感染着真实事件的人性力量。两边场景来回交替,配乐音量节奏不断升高,观众情绪不断高涨,形成了影片中后段的另一高峰。比较讽刺的是,交叉蒙太奇首次出现,见于《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大卫·格里菲斯,1915想对一部影片表达不屑,就站在它的对立面用它的方式嘲笑它。借鉴或重现《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文本、调度似乎是正是这样的情绪使然,两年前如果不是导演内特·派克丑闻被揭,一部黑人版《一个国家的诞生》似乎准备在种族问题电影中成为最亮的明星之一。而在黑人版折戟的两年后,斯派克李再一次站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对立面,不光3K集会集体放映《一个国家的诞生》透着“白人至上”的鸠拙,重现了其最具历史意义的电影技法则是更具力度的反噬煽动。
慷慨激昂的陈词总结,步步相逼的交叉蒙太奇,十字架脚下燃烧的愤怒火焰,黑人斗士斯派克·李找到了现实世界的发泄口,他的宣泄就像他的配乐,起伏悠扬,余音绕梁,一浪推起一浪,久久不愿散去。
3K集会的重要仪式——燃烧十字架原本这样高调的情绪宣泄已经足够撑起这部电影,但几乎所有之前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情绪铺开似乎只是个铺垫,李感情积累爆发的段落并没有在叙事文本中展现,而是,电影叙事结束,纪实影像带来的直接的不加修饰的震撼。
最后影像材料来自于2017年8月12日弗吉尼亚夏洛茨维尔市一场白人种族主义集会演变成的一场暴力事件,真实影像带来的杀伤力极大,将影片之前还算克制的渲染赤裸裸地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美国的主流舆论将这起事件定性为“新纳粹和白人民族主义运动抬头的恶性结果”。
暴力事件中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自从特朗普上任,美国“白人至上”等极端的种族主义思想明显卷土重来,特朗普政府先后推出了“禁穆令”、修建国境线上的隔离墙、改革移民政策等一系列打击多元化的政策,虽然政策的实行不是一蹴而就,但这个过程却对美国社会的分裂产生了极大的助推作用,“白人至上”逐渐走向政治前台。这次骚乱表面上看是美国极端思想的抬头,本质上却是美国民众收入严重下降和不平等的增加所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所以,点燃的愤怒和深刻的担忧表露在斯派克·李的语境下,便成了那面黑白颠倒的星条旗,控诉着纳粹般极端主义再进行下去国家即将面对的风险。极具个人主观色彩也充满警示意味,这似乎就是导演在影片中不断煽动情绪的缘由,同时,也更像是普通民众不想面对的最终结果。批判地这样直白、这样见血无情,斯派克·李最后的情感倾诉足够疯狂。
暴力事件后人们缅怀逝者真实影像带来的暴击很震撼但也似乎盖住了影片本身的感情塑造,暴风骤雨般电影外的感情宣泄让属于电影的情绪黯淡,从而有点过于主观不顾及种族问题群体外的普通观众。这种观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电影政治诉求放在了显而易见的位置。但与之相反,电影离开政治或者隐晦表达政治批判和愿景才是当代电影对政治最好的回应。
好莱坞近些年总会每年度出现一部关注种族、符合政治导向的电影进入颁奖季,《黑色党徒》是有这个潜质的,因为确实全片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表达这样的控诉,但导演最后的疯狂,离开了普世价值倡导的一切正面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批判、个人倾向和国家倾覆的愤慨。不知坐在屏幕对面观看电影的学院派们,能经得起黑人斗士斯派克·李的折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