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者冯小刚

作者: 0e7c88215672 | 来源:发表于2017-11-28 14:01 被阅读191次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导演冯小刚。大概思路是早已经就有了的,但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主要还是因为缺少一个机缘。等到他的新片《芳华》定档十一国庆档,想着时机差不多了。可后来的事情大家又都已经知道了——《芳华》在上映前突然被叫停上映。

    于是这个打算也就又被搁浅了。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好饭不怕晚”,《芳华》迟早是要上映的【如今已经定档12月15日】,关于冯小刚的这篇文章我还是要写的,毕竟,标题我可都已经想好了呢。

    迄今为止,谈论冯小刚,总少不了以下几个关键词:

    王朔

    一个人要想成功,人生中总需要贵人相助。

    而冯小刚在影视行业中认识的第一个贵人或许就是郑晓龙。当时的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搞创作,部队转业后的冯小刚也是通过郑晓龙进入了影视这个行当。也正是通过郑晓龙,冯小刚结识了他人生中另一位最重要的贵人——王朔。

    以至于在后来的《圆桌派》中,窦文涛和马未都都曾再度谈起过冯小刚和王朔:

    在马未都看来,

    冯小刚和王朔两人只是相互利用(中性)的关系,而后来的闹掰,也大多是商业利益的原因。”

    当时,王朔是典型的大院子弟,早已成名,凭借诸多通俗文学著作不仅在文学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在影视剧行业也是香饽饽。再看那时的冯小刚,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屌丝一个,但有志气的屌丝和自甘平庸的屌丝还不一样,前者如刘邦如朱元璋,虽然也是平民出身,但有理想有抱负,冯小刚其实可以归到这一类里。

    对于王朔在其电影上的帮助和影响,其实冯小刚也看得很明白,他曾经在《我把青春先给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像很多读者一样,我对王朔小说里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使用的语言都十分的熟悉。他笔下人物的嘴脸都酷似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朋友。而这些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经王朔一番看似漫不经心地描述,竟变得如此生动,令人着迷。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献。

    所以,那时候的冯小刚很实际也很现实,并且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甚至对此卑躬屈膝,厚点脸皮也无所谓。在王朔面前,老师老师的叫着,放低自己姿态,以求得王朔来接纳自己。

    和王朔有了交集之后,冯小刚参与到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拍摄,并且还担当了几集编剧,当然王朔在这之中,对冯小刚帮助巨大。

    《编辑部的故事》在当时是一部非常火爆的电视剧,故事聚焦于《人间指南》编辑部里几位编辑身上,并且引发出各种有趣的故事,葛优等人也从那部电视剧里脱颖而出并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而为了能够让葛优参演,王朔更是带着冯小刚去葛优的家属楼下苦等数小时。这要是放在现代冯大导演的身上,估计真的是无法想象。

    观众们之所以会喜欢《编辑部的故事》,主要还是因为里面有趣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的人物设定,一定程度上而言,《编辑部的故事》其实还应该算作王朔的作品,尽管他只是这部戏的编剧,但不得不说,这部戏的成功就在于王朔对剧中人物的台词和剧情的巧妙设计。

    当然,熟悉冯小刚的观众,其实也能从这部戏里看出更多东西,包括后来的那部电影《甲方乙方》,冯小刚与王朔合作的这部电影,延续和传承的依旧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创作思路,采用了小品串联式的电影结构。只是在情节上,让故事更加紧凑,在语言上,抛弃电视话语,在画面上,让这部作品更加像电影。

    但在《甲方乙方》之后,冯小刚和王朔闹掰了。

    不过后来,两人还是再度合作了《一声叹息》、《非诚勿扰2》和《私人订制》。

    熟悉的人其实也都能从这些作品中看出背后那个叫王朔的人,而不是冯小刚。

    还是要回到马未都对两人关系的那段话上,

    互相利用的两个人,借由双方成就了彼此,也因为利益闹掰过,因为利益又再度合作过。

    两人最好的结果,或许该是那句: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贺岁档

    贺岁档是香港电影中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但对内地而言,这个词来的有点晚。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当年的票房收入仅次于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

    1998年,有着敏锐商业眼光的冯小刚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这是冯小刚与王朔在电影上的第三次合作,两人前两次合作的电影分别是《永失我爱》和《冤家父子》),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该片在票价五元的电影市场获得3600万电影票房收入。

    也因此,《甲方乙方》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其中影响最大、票房最高的要属1999年冯小刚与王朔合作的《不见不散》(4100万票房)。

    以后的数年时间里,冯小刚加葛优加王朔的铁三角组合已经成为过年期间电影院中不少观众的不二选择,毕竟过年就图个开心与乐呵,而冯小刚的电影则完美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在随后的贺岁片道路上,冯小刚走的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2000年,《没完没了》,国内票房:3500万(贺岁档冠军)

    2001年,《大腕》,国内票房:4300万(年度第1名)

    2003年,《手机》,国内票房:5600万(年度第1名)

    2004年,《天下无贼》,内地票房:12000万(年度第3名)

    商业片

    其实回头再看那个时代走入电影行业的那些人,确实有点令人佩服。

    毕竟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远没有现在这般热闹与蓬勃,一定程度上而言,那甚至是一个电影院没落的年代,就像是在电影《乘风破浪》中描述的那样,“录像厅会取代电影院。”现在想想自然觉得可笑,可在当时,这的确是现实。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对此也提到过,在那个时代,从来没想过做电影行业会有现在如此之大的发展。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自己的坚持。“因为我在那个看不到未来的时代里坚持了下来,所以我成功了。”

    罗攀是这样,冯小刚也是。

    更重要的是,冯小刚确实是有眼光的人,因为谁都没有想到,在现代,中国电影会有如此长足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在题材选择上,他也有鲜明的见解,他走商业贺岁的道路,他深谙观众需求,知道在春节喜庆的时候,观众需要什么,于是他便为观众呈现出什么,所以他能在贺岁档上多次获得成功,说冯小刚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商业片导演,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

    看看冯小刚的商业贺岁时代,再看看这个时候与他同时代的导演在做什么呢?

    张艺谋拍出了《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

    陈凯歌拍出了《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当别人在为电影艺术追求孜孜不倦探索的时候,冯小刚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差异化竞争,他做得不算完美,却很出色。

    等真的到了中国电影市场春天来的时候,他又走了和其他导演截然不同的一条路。

    转变

    2002年是中国电影市场转折的一个节点。

    这一年,张艺谋拍出了《英雄》,用大投资大明星来演绎大故事。

    随后,陈凯歌在2005年拍了《无极》。

    冯小刚当然也没闲着,他在2006年拍了《夜宴》。

    有时候对比着来看,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这三位还真的是有那么点意思。

    但后来冯小刚开始转了,2007年拍了《集结号》,但转变来的并不是那么突然。

    《集结号》虽然有精彩刺激战争场面的宣传噱头,但

    “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自己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

    战争是故事承载的主题,但看到最后,其实冯小刚想要表达的还是“人性”,也因此,可以将《集结号》当做冯小刚电影生涯转变的重要一部电影,毕竟和他之前的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商业片相比较,《集结号》可以让观众看到内核,看到人性,这确实和之前的冯小刚作品不一样。

    或许这个时候,冯小刚心里想的是,我要拍我想拍的电影,但同时我也要生活,要赚钱,自然也要继续拍我的商业片。

    所以,在那么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冯小刚其实是分裂的,这期间他依然在贺岁档以固有的冯氏喜剧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比如2008年的《非诚勿扰》和2010年的《非诚勿扰2》。不过,这中间他也拍了《唐山大地震》这也的历史题材电影。

    直到后来他发现,电影市场又变了,他的商业喜剧观众不那么买账了,炒冷饭的东西没人愿意再吃第二口了。(当然说的就是那部炒冷饭一般旧瓶装新酒的《私人订制》)

    他开始变得任性起来了,开始拍《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

    这时候的张艺谋呢,在拍《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金陵十三钗》、《归来》和《长城》

    陈凯歌则是:《梅兰芳》、《赵氏孤儿》、《搜索》、《道士下山》和《妖猫传》。

    明显的一点是,当张艺谋和陈凯歌在商业上愈加发力的时候,冯小刚则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探索,他在拍他想要拍的电影。比如,聚焦悲剧性大历史环境的《一九四二》、展现中国官场生态的《我不是潘金莲》以及关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芳华》。

    《一九四二》过于悲情,在喜欢看喜剧的当下中国市场并不被人看好,而最后票房的上不如意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但冯小刚还是坚持把那段历史用电影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

    至于《我不是潘金莲》,则更加的现实,它展现的就是一幅现代中国的官场现形记。我在看完之后,对片子的表达十分印象深刻,因为太直接太利落了,而在中国当下背景下能够上映确实有点让我意外(当然,这期间也有曲折,多次改档,但好在最后还是上映了。)

    《芳华》呢?

    就更夸张了,虽然冯小刚一直在宣传中说,这是属于他的青春故事,但因为时代的原因,里面总少不了对历史的展现和表达,而临近上映前突然撤档更是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有人说是炒作,对此我自然是不相信的。看看发布会上主创们的神情就知道了。

    在这不免想起《村戏》导演郑大圣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

    历史是确实存在的,我们不能把那些过往当做不存在,如果大家都用“屋子里的大象”思维并“掩耳盗铃”般去面对历史问题的话,那长此以往,曾经的历史就可能真的被抹掉了。

    听起来,多少有点无奈。

    傻孩子

    但在上面提到的之外,冯小刚身上还有其他的关键词,比如说,影帝、“大尾巴狼”“小钢炮”。

    他骂观众不懂电影,他骂豆瓣用户,他也骂金马奖,他也为了票房和王思聪隔空对喊。但另一方面,获得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导演后,他有感谢金马奖评委,他也为豆瓣写新年贺词。

    冯小刚身上到处充满着矛盾,很多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

    在我看来,他或许是情商不高、容易冲动有敢于直言的傻孩子,但他又渴望成功,希望被认可。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实际,十分务实和投机取巧,他善于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自己所用。

    所以,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都可以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现在的冯小刚是一个另类,一个冒犯者,一个刺头。

    如今我期待已久的《芳华》即将上映。

    写这么多,我不想对他的为人做任何评价,只想比较客观的还原一个我所了解的冯小刚,

    作为一个影迷而言,也是希望,在未来,冯小刚导演可以为观众拍出更多更好的现实题材电影。

    最后,祝福《芳华》取得不错的票房。毕竟,好的电影,值得收获好票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尊敬的王二:看上去很美
      • 小石头_89d4:王朔的嬉笑怒骂后面还是有冷眼看世界的意思,冯小刚功成名就之后有条件拍让自己开心的东西了……一个人不必迎合市场之后的选择才能看出本相来,所以张艺谋想成为国际大师就拍成了有中国元素点缀的混血片,金钱堆砌出来的眼花缭乱视觉垃圾,没有血肉。陈凯歌自从拍了馒头血案之后越拍越诡异魔性,已经走火入魔了。后两位已经没有初心了!

      本文标题:冒犯者冯小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os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