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些有点长有点好为人师有点掏心窝子的小感受。
早些年的时候,我也是那种看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种话就兴奋的嚷嚷要出去旅行不羁少女。
首先,说说什么是旅行。让我先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我妈,我妈常常不能理解,我对到周游世界行遍中国这种念头的向往,诚然我跟我妈很多观念都不相同,甚至背道而驰,辩驳过后,也会细想这些话有没有道理。我是从初中开始到各个地方旅游的。注意是旅游,跟团的那种。我记得小学看到香港回归那会,心里还在想,哇,那么远的地方,我要是能去就好了。现在将近二十年过去了,香港也去过两三回了,很土的说,这就是发展的力量。就这样走过一些地方之后,除了感慨“哇,真漂亮”“哇,好玩”“哇,好吃”之类完全没有什么意义的话,留下一堆旅游照片以及一些看起来稍显low的纪念品之外,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痕迹了。就这样,我晃荡过了很多地方,实际上却什么都不太记得。说白了,就是肉体去了异国他乡,心灵在车里睡觉。后来上大学,我就开始了规划自己的旅行,拿出蓄谋已久攒下来的生活费和奖学金,我妈是操心命,所以我一般都是先斩后奏,有时会跟我爸打声招呼,这个不要学我,那次从珠峰大本营下来,我只敢跟我妈说我去爬了个山,那种缺氧激发出来的紧张刺激和大脑的迅速运转,是难以形容的,当然这是题外话。说回来,什么是旅行。旅行对我来说,是个磨练心智思考问题的过程,有一次在大雨天,我绕着西安城漫步,帆布鞋打湿,小心翼翼护着包里的电子产品和书,一走走了两个小时,我从宇宙思考到人生,从帝王将相思考到和尚尼姑,从卖肉夹馍的思考到卖香烟的,以前写过一些东西,年轻时候难免喜欢显摆,觉得自己很不一样,但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些旅途中一个人的沉思漫步,让我把很多事情都想的很透彻,这些想法都是旅行过程中的意外收获。旅行的前期过程,要做规划,错过高峰期,规划路线,去有意义的景点,剔除现代增补的景点,做好最坏的打算,要计算预算,带的东西,怎么剔除多余、用处比较小的东西,所以我出门一般不带箱子,在旅行过程中,会看到一些让你心动的东西,有时会买下来,有的买了的觉得没有用处,有的没买的又心痒难耐想方设法买到,最后就慢慢形成自己的购物习惯,在承受范围内买对的,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这叫“断舍离”吧。这些一次次出门积攒起来的经验,让后来跟我一起出发的小伙伴都感概我很“靠谱”,然后卡钱包证件全部扔给我,连路线也是我全权规划,当然,我会骂他们猪队友,当然的当然,我也会偶尔不靠谱。旅行也是相处的过程。跟自己相处,跟同伴相处。自己出门玩,起初的时候难免兴奋之余夹杂郁郁寡欢,觉得自己还蛮可怜的,突然想到好笑的或者有些想法都没有人可以讲,遇到一些小磕绊就会难过,记得之前在台北,雨季,预定的hostel发给我错误的地址,我拎着东西浑身打湿,结果去了一个错误的地点,然后手机打不通电话,只能email跟他们check,最后才找到我要住的地方,但与这些自我怜惜的小情绪相对应的,路上一点点的小快乐都会变得分外美好,我开始享受路上不经意的风景,帮助陌生人的快乐,自己拍一些搞笑的东西,在路上遇到同行的人,一起走一段,有时更会开阔眼界,跟同伴的相处,更会磨练心智,这个不多说了。并不是说旅行包治百病药到病除,只是你在旅行的过程中,在一个与日常、常规的生活不同的环境里,更会让你去思考一些东西,而如果在旅行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能激起你心里的某一种感受,那就是旅行中的bonus啊。旅行对我来说,不只是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所以,有人说既然这么好,那赶紧收拾收拾走。
那么问题来了,读了书你再走,我们说说读书。扪心自问,我看的书并不多,这基本就成了我现阶段的主要障碍,输入不够,输出无法做到收放自如。再来说说我妈,我妈算个奇女子了,以前买书,我跟我妈买的大不相同,我觉得我妈买的那些书都是老人、文人看的,诗词歌赋,美学哲学,傅雷、鲁迅全套等等,我要么会买些所谓有些小清新小伤感的书,要么买些剑走偏锋的书,初高中看过一段时间日本作家的书,那大概也是我重口味开始的起点,等到后来看书,尤其看到现在,我都回家捡我妈之前买的书看,什么流行的现当代的书,什么小说,最后都会让你回归看看这些东西,在读书上,我还是浅薄的,btw我妈算是诗人。更让我细思恐极的是,有个大神14年一年看了一百多本书,基本是平均两三天一本,其实不乏精读一些大部头的书,什么哲学史的书,我再看看我14年看的40多本书,觉得自己简直弱爆了。然后一月开始补充读书和电影,密集的看书。对于这个网络时代,要沉下心来看书,老实说,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是太不容易,对我来说,我就间歇看电影,或者做点其他的事情,当然没有假期上班的诸位量力而行即可。那么,读书跟旅行到底有什么关系,举个小栗子,有没有过逛博物馆,逛了一圈,有的人看的津津有味,而我们有时却是什么收获也没有的感受,没错没错,就是这一点,为什么没有收获,因为我们看不懂青铜器,看不懂陶瓷,记不住历史,欣赏不了绘画,也不懂宗教,是不是有一点文盲的感觉了。这一点对我的感触很深,因为我经常是这样,我对博物馆的情结,起始于我对佛教和青铜器的兴趣,那么这个兴趣是从哪里来的,没错,是读书。虽然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但是却有一种宗教情结,偶尔会抄抄经书什么的,经常被朋友认为是奇葩,后来认识了一些朋友,是佛教信徒,更清楚的感受到,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当然,这里不打算探讨宗教问题,后来,读了一些宗教的书,开始认真的欣赏一些造像画像,后来就经常去国博逛逛。当然每个人的兴趣点都是不一样,但是抓住自己的兴趣点,多读一些书,对自己旅行或者生活都是有帮助的。虽然我书读的不多,却也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我觉得有点追求的人,都是想让自己有些内涵的,不然太过肤浅,我个人是不喜欢肤浅的,再举个栗子,就像同样五六十岁出门旅游的人,真的是气质千差万别,没错,我其实只是想自己做一个即使五六十,即使不貌美,依旧可以让自己让别人觉得赏心悦目的人。赏心悦目在我看来不是指外表,就像美和漂亮在我心里绝对是两个等级一样。
经常,有的人会说自己没有同类,不被理解,所以,读书对我的第二个感触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同类,你不会觉得心灵上的孤立。之所以不说孤独,是因为我觉得孤独是个褒义词。你会开始觉得这个世界上有跟你有同样感受的人存在,你跟别人的不同,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或者你的想法不对,而是你们不是同类,所以,要多读书,不知道哪一本书就让你证悟了,解咒了。
最后说说爱好,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以后叫自己“半瓶”好了,学过很多东西很杂却都不精。这大概是大家都经历的过程,小时候家长让去学毛笔字国画水彩画等等,长大一点学各种各样的乐器,我也是这样一点点过来的,现在经常在做的是篆刻和小提琴,每次我朋友问我在干嘛,我说在磨石头刻章,就要被笑很久,的确,在旁人看来我怎么就没有更女孩子一点的爱好。其实,只有在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之后,最后才会发现自己适合什么。之前在高铁上旁边坐一个大叔,他问我拿的什么乐器,我说小提琴,他就问我让孩子学什么好,他家的孩子几岁云云,我说,让孩子大一点了自己选,他相当嗤之以鼻的说,小孩子懂什么,我并没有反驳他,只是心里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如果爱好不是自己选择的,即使被逼迫学,学好了,学成郎朗,会很快乐吗?毕竟极少数人可以像李云迪郎朗一样靠演奏而活得很好,那么对于大多数人,就只是爱好,如果这种爱好,不能成为你忙碌之后的自娱自乐和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么这还是爱好吗,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学了钢琴之后多少年都没有再碰过,吉他什么的在家里蒙了一层又一层的灰。小提琴是我刚学的乐器,虽然拉的不好我却觉得很开心,因为我喜欢。篆刻也让我开始拾起年少时候放下了的书法,让我能两三个小时坐着不动,只对着一块石头,所以,我想这大概才是爱好该有的模样吧。
有时候觉得自己懂很多道理,有时候更能感受到自己太多的不足。我去的地方并不多,我会羡慕那些可以满世界跑的人,经常懒惰也让我羡慕那些乐器演奏精湛的人。但我更佩服那些有自己见解的人,那些把工作、自我养成和玩乐合理规划的人,或许我们现在都有各种各样的束缚,比如学业、工作、家庭、时间、金钱等等,但我希望自己会变成我佩服的那些人。15年也要加油啦。
网友评论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经历和见解,这是量的;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的认知的深度,这是质的。无论你读多少书,都无法知晓明天的太阳是否会升起来。
“书需得是读足够了才能到达不自扰的高度。”这很奇怪,读了许多书,结果达到了不自扰的境界。书肯定能给人一些触动或者感想,结果它什么都没触动。如果你要反驳说不是书无法触动你,而是通过读书,意境上去了,生活中的烦恼困难等不能侵袭你,那么:在抵御这些烦恼困难的时候它们也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个人作为载体和主体,必然是“自扰”的。书在阅读过程中触发你的情感,让你感受到美感或快乐;在阅读之后或用来讨论,或用作方法论,接触过的事物会影响一生。因此,不存在“不自扰”。另外,多少算是足够、足够的书到底是几本书我不清楚,所以不论述了。
我读书少,别再争论了噢。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能为人们展现事物、呈现思想、激发兴趣、解答疑难等等,然而读书只是一条认知的捷径,这条路还可能是错的。要知道,没有对世界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书本不会产生。作者的思想凝聚在书中,你确信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一致吗?在这个解读的过程中,也许会有曲解误解:你的思想是你的思想,他的思想是他的思想,你读此书无非是了解他的思想,但事与愿违,曲解了作者的意思等于白读了“他的书”,只是在读“自己的书”。所以,我更重视直接经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身体在路上,心灵必然在路上,无论深度是深是浅。
若正解了作者的思想,乃更是悲哀:你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了(叔本华语)。他也明确强调过:读书是意味着用别人的大脑取代自己的大脑。
综上,仅从认知的角度,要少读书。我是不可知论者,认为无论人类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是无法认知世界的,休想用读书的方式。
PS 对原文中关于“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同类,你不会觉得心灵上的孤立”这一段的论证有些许不解,感觉有点错误。
从去年开始就开始迷上日本作家的书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相似的历程啊。最近刚看完《解忧杂货铺》,推荐一下。
望来年我们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