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一张两位环卫工人的合照,俩人举着个大卡片,上面写着诸如“请大家少放点鞭炮,春节了,请让我老头早点回家过年”之类的句子,于是我们又会注意到照片里还有满地的鞭炮屑。
这种事情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类似的还有“请不要再吃狗肉了”、“给XXX献爱心”等等,反正就是利用同情心来传播嘛。
不过这件事有趣就有趣在接下来又有好事者放出了另一张图,一个卖鞭炮的老爷爷,看着也蛮可怜,图上的配文是,我特么也是老头啊,我也想多挣点钱早点回家给孙子买吃的。
这就有意思了。当同情心遇到同情心,你该选哪个?
不过可能你还没来得及选,就又刷到了接下来的这些,春晚节目组说大家别看春晚了,我们也想早点回家;火车司机说大家别坐火车了,我也想早点回家;网友爆发了惯有的创作热情,甚至还有人扒出早些时候拍摄的一组美女写真——一群露着白花花大长腿的妹子站在大街上同环卫工人一起打扫满地的红色鞭炮屑。配文是,我不想早点回家了;而再后来居然还有人冒充第一幅图的当事人发了个朋友圈,说求大家别再传播了,我老头看到我和别的老头的合照,不想和我过了。
回到事情的起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将那个卖鞭炮的老爷爷换成烟花厂日进斗金的老板就行。怎么样,是不是很好判断了。我之前写文章说过,如果你要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抛开同情心。再狠点,将可怜的环卫工人替代成保洁公司。这样一来,两难选择瞬间变成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经济模型。
鞭炮烟花这种有外部成本的商品,就好比污染环境的企业,这类模型在经济学中的解决方案是征税或者限量(原来我上学期没好好听课忘记这个名词怎么用专业语言表述了……)。对贩卖鞭炮的企业征税,使得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接近其造成的社会成本,或者限制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这两种方案的原理都是调节市场供需,但考虑到社会发展,一般政府会选择前者,即对有外部成本的企业征收较高税率。从社会角度看,政府还可以通过规范烟花的售卖和燃放来同时帮助保洁公司与烟花企业双方。实际上,政府也确实正在做我以上提到的这些事。
那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为什么这样屡见不鲜的现象会猝不及防地成为社会热点?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显然,无论在什么社会体制下,都无法彻底解决不公平,政府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减少矛盾,做到程序正义。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就比较有意思了。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这件事一开始之所以会火,并不是因为同情心,而是因为对同情心的逆反。
互联网是一个个性碰撞的地方,你永远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价值观都与你一样。因此当这里充斥了大量同情弱者的声音时,就理所当然地会有人厌恶,而一旦出现能够否定前者的证据,这些人就会像发现红烧肉一样惊喜若狂。传播也就自此而始。
所以你会发现,这场消费同情心的 UGC 狂欢,其实与同情心无关。很少有人在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大家只是在转发,在哈哈哈,就好像之前他们在感动,在点蜡烛。说到底,这一切都只是在宣泄自己。
身在事外,所以有一种与我无关的优越感,所以才会有讨论与创作的热情。看似热闹的互联网,其实比现实社会更加冷漠,因为在这里,冷漠的定义将不仅仅局限于视而不见。
网友评论
冬雪为何而落
天性不可夺,
吾辈心中亦有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