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最近喜获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绿皮书》,目前正在热映。一部有关种族平权的传记类电影,凭啥勇夺小金人?
先是这部电影的话题感,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再是细节的动人,让这部电影两位男主角互换时的体验,看起来就像一棵突然锯倒的大树,露出年轮的独特底纹让人升敬。当然,最有趣的是,电影的讲述中,竟然还渗透多层次的知识,更让人觉得,一部好电影真的可以魅力无穷。
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让孩子去观看的电影,也是很有必要和孩子细细讨论的一部电影。
我尝试着想把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讲给孩子时,却意外的发现,这部电影竟然是一部学渣进阶指南。
what?难道不是黑人旅行指南绿皮书吗?
当然是。但这绝不仅仅是一部呼吁种族平权的电影。
在我看来,它更是一部能激发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产生兴趣的电影,这比上一堆补习班都管用。
尤其是结合各学科知识融合的背景来看,简直是培养复合性人才的进阶指南,甚至说他能挽救“学渣”也一点都不夸张。
有这么夸张吗?
来,跟随我,体会一下。
02
历史需代入式深思
这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也就是说,在美国历史上,有类似的真实事件发生过。
那就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事隔多年,导演还能够在这段历史中,找到创作的灵感?”
这种回顾历史的方式,将种族隔离的问题再现,为什么还能在今天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这说明,即使是在今天,种族隔离依然以某些特有的文化和方式存在着。
导演正是用这种人物传记般的历史再现手法,重新将这个话题引爆公共讨论。
让人们从历史联系现实,真正的想通过一部电影,去激发更多人的反思,甚至说还有野心想去改变些什么。
这也许就是历史存在并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的真正意义。用影色声像这样的现代电影表达形式,让更多无心看待枯燥历史的人,有了一个切入历史的机会。
当一个人想主动去了解些什么,往往会比最初出发时,有更大的收获。
就像这部电影的片名《绿皮书》,也是在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一度成为畅销书。
这本专门为黑人出行所做的贴心指南,作者是一位美国黑人邮递员格林。“绿皮书”也是“格林”的英文发音的谐音,以此纪念这位邮递员,为帮助黑人朋友们所做出的努力。
片中的男主角唐和托尼之间发生的故事、在美国历史上也都有真实的原型。
结合这部电影,可以告诉孩子,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还是结合现实的思考。
我们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告诉他,了解历史事件时,不仅要关注当时时代背景,还要特别留意那段时期突出的人物,他做了什么事、有着怎样的成绩,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姓名?
能否尝试着把自己放入那个时代,把自己定义为当事人,这种换位思考历史的方式,特别能够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特别需要鼓励孩子,当全心投入这个过程中时,就会发现,了解的越多,发现的秘密和惊喜也就越多。
也许某一天,等自己尝试着把脑子里的这些谜团和解答串联起来思考时,也许你也会创造一个跌宕起伏的有趣故事。
这个故事,也许就会成为你人生的第一本书,第一个想要去研究的课题,甚至是第一部电影。
来吧,少年。从现在起,思考历史吧,让它成为你人生独立思考的第一课。
03
文化融合需要更多
我在豆瓣上就看到一位网友,结合这部电影,讲述自己曾在美国留学时的感受。
他说别说是不同肤色,就是很多同为美国华裔,也总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或者其他原因,彼此之间也会有种看不见,却实际能感受到的隔阂。
比如说,那些完全不会说中文却长着中国面孔的华裔,当国内去的留学生,尝试着想用中文跟对方沟通时。对方只会用英语告诉你,自己一直生活在美国的哪个州。
这也让我想到,为什么很多中国留学生即使在海外,也常常是自己形成一个小圈子,一群人聚在一起成天说中文,即使是在海外,英文也没什么进步的原因。
文化差异和氛围的隔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地迈出了第一步,主动去融入并积极适应这种新局面。
一方面,很多华裔的确完全不懂中文,更不懂中国文化。他们从出生到长大都在异国他乡,早就已经把他乡当故乡,也没有想要了解自己祖国文化的需求。
可另一方面,大多西方人也并不会认为,在本地土生土长的华裔,真的就和自己一模一样。
仅仅是外貌、饮食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就已经说明了不同文化固有根基的根深蒂固,改变不易。
我觉得,这就是好电影带给人的力量。真的能让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处境,去思考如何能解决目前的一些困境。
而历史触发的思考,尤其是结合现实体感,总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就像电影中的黑人钢琴演奏家唐,即使在那个年代,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演奏水平可以在白宫多次表演,可以出入世界上任何一个顶级的音乐厅,各种富豪可以为了他的演出支付高额的票价。
但演奏结束之后,他所遇到的冷遇与不公,的确让人感到心酸。即使唐把自己总是把自己跟最顶级的文化结合,甚至拿下了三个博士学位,却依然在生活中,轻易的被人一次次误解。
文化的融合,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像影片中唐,在北方和南方对待种族歧视差异巨大的时候,勇敢迈出一大步,“在北方他本可以过着万人拥戴的生活,但他偏要来南方遭这个罪。”
因为唐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能去改变点什么:“成为一个天才还不够,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是需要勇气的”。
04
逻辑推理出现多次
眼看全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影片中,意大利后裔托尼为了更高的薪水,选择了为黑人音乐家唐,当上了去南方巡演的司机。
两个男人的友情也在未知的旅程中开始生长。有趣的是,两个人的多次对话,还体现出逻辑推理的痕迹。
比如说,托尼因为唐不知道其他的黑人流行音乐家,就推断唐不懂黑人文化。托尼想当然认为所有的黑人演奏的都是同一种类型的音乐,也就是街头艺术,唐肯定水平不怎么样。
直到亲耳听到唐的演奏,他才知道,原来演奏这样难度极高的古典音乐,唐竟然擅长的如同天才。
而某个深夜,唐外出遇到麻烦后被警察关起,他对警察无辜关押自己非常气愤。
这个时候,他也会因为托尼不是和自己一样的黑人,而把托尼和那些讨厌警察归为一类人,气愤诅咒。
两人都是把个体行为当成了群体的共同行为,是典型的逻辑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不过也正是两人之间的这种冲突,充满着电影的戏剧化元素。
这时,可别忘了提醒孩子,在生活中,和人交往的时候,尤其是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这种逻辑错误。
而逻辑推理又和一个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息息相关,同时逻辑学对其他学科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完全可以告诉孩子,平时学习的很多知识,背后都藏有这样大量有意思的逻辑推理。自己尝试着去分析和思考,一定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结果。
05
诗歌与音乐无处不在
这部电影里,有大量关于古典音乐、爵士乐等的线索,足够以此为触角,让孩子去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发展史。
这部电影里,有好几个博士头衔的黑人音乐演奏家,说话就如同朗诵诗歌。
两人同行的路上,唐逐渐还把一个只会说大白话的托尼,变成了一个生活中的诗人。让托尼学会诗意地向妻子和家人表达爱,以至于被亲朋好友称为“莎士比亚”。
可见,交个热爱诗歌的良友对人影响极大。诗歌本身在于对生活和其他方面深刻的洞察,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瞬间,get到这个技能,成为一个诗人并不难。
也正因为这些美好的诗句和动人的音乐,我们才会为唐所经历的不公动容,也会看到被美好深深打动的托尼一直改变而感动。
这样看来,这部电影本身就像一首诗,是首足够震撼你我心灵的诗。诵读着这样的诗,体会着美好,收获力量与感动,学渣进阶,真的不是一个梦。
你觉得呢?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感谢原图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