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但从《史记》以来,史书上关于李信的记载是非常的少,更没有关于他的传记,虽然马非百所写的《秦集史》里有一篇《李信传》,但是内容却非常模糊,连具体年份都没有,所以很多历史学家都把它看作是野史,不足以采信。在《史记》上也只有一句“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这么几个字。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猛将如云,众星闪耀,像战国四大名将,蒙恬、蒙毅等,想在如此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下面笔者就和大家聊聊李信的传奇一生。
初出茅庐
话说李信第一次崭露头角,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其实还要感谢一个人,荆轲。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应该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荆轲刺秦王”,正是由于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行刺失败之后秦王一怒之下派兵讨伐燕国,并且要杀了幕后主使太子丹泄愤。
而李信就是负责追杀太子丹的先锋队队长。本来当初率兵出征燕国的主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李信是王翦麾下的一个将领。这次出征开始的时候非常顺利,燕国的军队很快就被打的丢盔弃甲,而燕国的都城也是接连的失守,燕王则带着剩余的军队退到了辽东。虽说燕国的势力已经是苟延残喘。但是对于秦军来说,这次战争的终极目标并没有完成,因为秦王嬴政当初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擒拿刺杀行动的幕后主使太子丹,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但是此时的太子丹早已逃的不见踪影,而且当时已是临近寒冬时节,燕军退守的辽东又是苦寒之地,这久居西北的秦军将士根本就适应不了。再加上战线太长,后勤补给也十分困难,所以主帅王翦就打算休战,先撤军,再从长计议。
展露锋芒
就在这个时候,李信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要求亲率精兵数千,继续追踪燕王和太子丹的踪迹:“将军,这燕国人现在已经是丧家之犬了,咱们应该一鼓作气,把他们彻底击溃,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要不然咱们也没法向大王交代啊!您就派我去吧,保证完成任务!”
就这样,李信带兵对燕国残余的军队进行穷追猛打,最后燕军已经逃了一千多里,实在是退无可退了,李信还是不依不饶的继续追击。此时的燕王是大为恐惧,吓得睡觉都做噩梦说胡话。
但是其实燕王心里也明白,秦军之所以如此的穷追不舍,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太子丹把秦王给惹急了,这是冲着太子丹来的,如果不把太子丹交出来,秦军恐怕是不会罢休的。
最终,无奈之下,燕王只能大义灭亲,派人杀了自己的亲儿子,并把太子丹的项上人头交给了李信,这个事情算告一段落。
获得重用
在这次追杀太子丹的行动中,李信立了大功,得到了嬴政的重用,成为了一样的人物。没过多久,秦王嬴政开始筹备攻打楚国,在战术讨论会上,秦王和众将领们一起商讨此次灭楚应该投入多少兵力合适,那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认为,灭楚之战至少要出动六十万大军,才有必胜的把握。但李信此时却回答说:“二十万兵力足矣!”
也许是年少得志,导致李信过于自信,要知道自信虽然是好事,但是盲目的自信可就要坏事了。然而秦王这时也非常信任他。
大败而回
于是,李信被任命为了这次灭楚之战的主帅,而老将王翦见到秦王不肯听自己的劝,十分失望,称病请假回到了老家。就这样,李信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仗,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年轻气盛的李信虽然有拼劲,但是却缺乏战术经验和大局观,作为全军的统帅,实力其实是不够的,最终由于轻敌和战术上的失误,李信率领的秦军被楚军彻底击垮,还被人家追着屁股揍了三天三夜,等到终于逃回秦国的时候,二十万秦军只剩下了不到一半。
这边的秦王嬴政本来还等着李信凯旋归来呢,结果等到的却是灰头土脸的残兵败将:“李信啊李信,枉我这么看好你,你太让我失望了,我这脸都被你给丢光了啊!哎,也怪我,我当初不应该不听王翦的话啊!”没办法,秦王嬴政只能亲自前往王翦的老家跟他道歉,并且请他率领六十万大军重新出征出国。好在王翦回来以后,力挽狂澜,秦国最终才得以大获全胜。
经过这次的失败,李信从此就再也没有得到嬴政的重用,不过,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还是封李信为陇西侯。李信的结局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录,日后秦末战争当中,也没有出现李信及李家后人的身影。或许始皇帝天下一统之后,李信因之前伐楚失败而心灰意冷,选择了解甲归田做个普通人?这一点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结语:要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像李信这样的名将又何尝没经历过失败呢?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勇敢的面对失败,又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