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也很关心。我之前跟很多朋友在很多场合也都有聊这个问题,也曾在知乎上寻找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发现答案非常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去大公司会怎样怎样,去小公司怎样怎样。
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真正遭遇大公司与创业公司(泛指C轮前的公司吧)抉择冲突的朋友似乎并不多,甚至手上拿了很多公司offer的人也并不算多——offer收割机们手上的offer大都是同一level的,很少听说有拿了微信、滴滴这种公司offer的人,还在纠结到底是去微信呢,还是去那家刚融完天使轮的公司呢。(反倒是身边拿到了四五家不同行业的二三线公司的公司offer有很多,他们实际上是真的很纠结。)
没错,我想说的是:对很多人而言,去大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这个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很多人其实并没有选择。这就有些像我们高中的时候,最开始大家都在头疼一个问题,我以后是要上清华呢,还是去读北大呢。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能够选择的范围实际上是比较窄的。
我曾跟我第一次实习时的老大聊过选择offer的问题(虽然我手上并没有什么offer),我在旁边一直巴拉巴拉说去每个选择可能的好处与风险。老大在旁边静静地听,没怎么说话,我忽然看着他,想到了他的经历,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实际上,如果能够将眼光放到两年后,不管做怎样的选择都没有太多差距。
是的,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得不知如何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选择,实际的差别就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个选择短期内的得失:想选择A,就舍不得B选择的好处;想选择B,又舍不得A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差别又能够有多大呢?
好吧,上面说的未免有些太过鸡汤了,同时,我也认为只提出问题,而不思考解决方法是一种颇为流氓的行为。所以,我试着将话题往下再延伸一下:很多朋友会因为这个莫须有的问题而焦虑,而困扰,我也不例外,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个问题的困扰呢?
罗振宇很喜欢讲曾国藩,他在《成大事者不纠结》这本书里写曾国藩的篇名就叫做:‘成大事者不纠结:曾国藩’。而曾国藩破解纠结的法宝则是:专注于当下——因为所谓纠结,就是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两个矛盾放到了现在: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遇到两难。举个例子,有朋友找你借钱,你舍不得,可是又怕得罪他,这不就纠结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仔细分析一下你纠结的具体事情,马上就能捕捉到原因——你是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两个矛盾的结果,放在了现在。其实,只要你往前走,你会发现根本没有矛盾。这话怎么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个朋友在网上问我,说最近与一个女孩网恋,但是父母坚决反对。他要是跟女孩在一起,就是对父母不孝;要是跟父母在一起,又断送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所以很纠结,这该怎么办?
我说很简单,该爱这个女孩你就去爱,该结婚就结婚;同时,该孝顺父母,你就孝顺父母,哪有父母会一辈子记恨子女的?只是你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调到了现在,所以才让它产生了矛盾。
因此,专注于当下,就是破纠结最好的法门。
专注于当下,这个方法或许并不能解决所有令人纠结的问题,但会起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很纠结自己要不要读研,读研担心无法在学术上走很远,到时可能还要继续出来工作。不读研又觉得不甘心,他自己还是很想往学术这条路走。每次跟他聊,他都显得很纠结,直到有一次我跟他说:如果想考研就去考,大不了,考上之后不去读就是了。——虽然并没有让他决定去不去读研,但起码将他从那种反复关注两者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能够将眼光放远一些。很多时候,我们纠结的问题,一旦将眼光放远些,几乎就不存在两难的境地了。比如上面所说的offer问题,去大公司也好,去小公司也罢,实际上眼光放远些,回到目标本身,我们会发现,其实没有太多差别。从来都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也没有一个选择就能决定一生的情况。
如果你有什么破解纠结的方法,请告诉我啦。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超人不会飞(chaoren1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