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父母过”,正如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一书所说:
“有的父母生而不养,有的养而不教,有的教而不当,这些不称职的行为往往毁了孩子一生。”
首先,就是作为家长的引导作用。
家长得有一生不断学习,改变自己固有思维的能力。不能总是孤芳自赏:总认为自己吃盐比别人吃的米多,就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只能害了自己害了孩子。孩子总是仰望你,怎么可能会有一种阳光接受挑战的能力?他们只会感觉等我长大了,我也来俯视我的孩子或比我小的人,所以,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就只会寻求帮忙而已。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阳光孩子,就得从自身做起。虚怀若谷,把孩子当成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孩子也会被你的学习热情所感染,自然也就乐于与你阳光交流,阳光接受生活的挑战。
举个例子:
我的亲戚孩子才4岁,他就很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别人——他最喜欢教我。因为,我能像一个孩子一样,听他摆布,听他指挥。每次,他一来我家,就会缠着我不放,甚至,他父母想回家了,他还会央求他们再留一会儿。为什么?就因为我很“耐心”地学。他烦我“学得慢”,但,仍然很有耐心地“教”我。
在别人眼里,我仿佛就是个“白痴”,但,我看到一个孜孜不倦的“小老师”,他能一会儿模仿,一会儿来摸我的脚是不是站到位了。可见,他上课很专注,才能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
为什么他不喜欢教他的父母呢?因为他父母只有“教训”的口气,他不喜欢,甚至也会有“打人”的动作,由于他父母有这种行为,动不动就揍他,有时,我都觉得这样教孩子只会教出一个“暴力狂”。也曾说过,但收效甚微。但愿家长们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
其二,就是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校里,孩子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那么,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不能总是想着去指导他们做这个,做那个 。有时,你蹲下身子,看看孩子们的行为,你会发现孩子更愿意与你亲近。
我们班有位小女孩,刚上学时,总是一脸乱糟糟:家长是摊贩,忙碌且无心照顾到三位孩子。孩子常常睡过头,更没时间帮她梳理头发。我除了帮助她梳理头发外,还很喜欢听她诉说心里的不快。
经过一个学期的悉心照料,她现在不仅能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了,学习成绩也一日比一日好。而且,还能去照顾以往比她差的同学。这便是教师引导的效果。我甚感欣慰。
我还会继续这样当“老顽童”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