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种类形形色色,当然本文不谈图书分类的目录学,只是想谈一点自己整理书和杂志的感受。我认为,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书是有灵魂的,倾注了作者的精诚和智慧;第二类书是欠缺或者根本没有灵魂的。不能看书的信息量,或者是装帧,乃至于华彩的广告语,没有灵魂的书终究是没有重量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攒书,就是拼凑,就是滥造。这样的书缺乏编辑,整理,多的是拼凑,少的是凝练和独特,多的是材料的堆砌,少的是思想的光芒。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中,文化泡沫的泛滥或许是缺乏灵魂的书出现的大背景吧。
以前,我有一个“每一张有文字的纸都是有灵魂的”的观点。虽然我的藏书不多,但是订阅了一些报刊,时常买一些书籍,加上教学的书、讲义每年都会积累一些。这样一来,数量是“与时俱进”了。家里的字纸也包括书报讲义的数量呈几何级数膨胀起来。泡沫淹没了视线,阻挡了道路,影响了自己。还记得,九五年时的笔记《名作欣赏》杂志中一组以“烟火”为题材的诗歌的比较阅读,细细读来真的是不错。但是因为自己不注意及时整理,这刊物就如同泥牛入海了。读过王蒙的理书笔记,深以为然。于是,我也要开始理书了。
家书、友人信件,还有自己的日记,读书笔记,当然这些用心力的、真诚的,列在首位。这记录着个人精神生命成长和世俗生活的轨迹。当然,这些文字要放在最稳妥的地方。
按照有无灵魂分类之后,书还可以按照信息的高低来分类。有灵魂、高信息的;有灵魂,低信息的;无灵魂,高信息的;无灵魂,低信息的。当然,最后一等的一定要毫不吝惜的丢弃,否则必受其扰。据说,富兰克林有一个撕书的习惯。他读到书中最好、最适用的段落,往往撕下来,写好标签和心得分类贮存之。对后三类书,我觉得似乎可作如是处理。
书籍的摆放,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比如《圣经》和房龙的《圣经故事》还有宗教出版社的《圣经故事》,还有《金刚经》、弗洛姆、康德等等的哲学书放到一起。书没有远近,但有深浅,深书比如原典适合闲时阅读,而浅书则可以忙里偷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