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对于张艺谋的印象是这个人很厉害,据说获得过很多奖,不仅有钱,而且非常有实力;而自从我看完他导演的《活着》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从开始的知道变为了深深的敬佩。《活着》这部电影上映于1994年,那个年代技术上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的,可想而之,拍摄过程会遇到不少困难,把这部电影放在当代来看,绝对称得上是良心之作。电影《活着》改编于余华的同名小说,主人公富贵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的纨绔少爷又嫖又赌被龙二设下赌局骗成了穷光蛋,以唱皮影为生,被国民军拉去做过壮丁,后被解放军部队所俘,几经辗转回到家乡,不幸的是女儿凤霞因病成了聋哑人,和老婆孩子过起了平稳生活,十几年间,小儿子因事故而死,女儿凤霞产下一男婴(馒头)后因大出血去世,形象地描绘了富贵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磨难,亲人相继离他而去,生命里的温情被一次次离别与死亡撕碎。
整部电影贯穿整个解放时代,从封建旧时代到国民党统治后期再到解放战争、文革,形象地描绘了近代中国发生的巨大改变,而在这一系列的改变当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穷苦人民深受迫害,这一点在剧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不管是老镇长还是纯生都得到了无谓的批斗,而凤霞也或多或少、阴差阳错的因破四旧迫害而死。富贵的命运与心境也从一次次的苦难中得到升华。一幕幕、一次次在苦难中“活着”总是那么触动人心。
令人遗憾的是电影《活着》删去了小说中的最经典片段,即富贵和陪伴他的老牛片段,剧中并没有提及同为“富贵”的老牛,暮年的富贵与老牛相依为命。文中对富贵与老牛的描写意味深长: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摘自余华小说《活着》
不仅如此,剧中有多处删改,或许是因为这些改动,有些地方失去了它本真的味道,无法完美呈现原著。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享受与忍受苦难的过程,忍受无聊,忍受平庸,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死亡需要勇气,而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面对难,面对人生,都需要我们学会忍受,变得坚韧,平和对待生命中的得失。
剧中凤霞未来的某一天,身边的人是否都会离我而去,是否有人会记住我们的故事,是否有人还记得他们。看完电影《活着》后,不只有对富贵活着的敬重,更多的是为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民困苦生活的感叹,哈佛大学毕业的中国女孩许吉如这样说:“如果你觉得获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的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因为有很多人为你承担风险”,或许正是先辈们用生命与努力才造就了现在物质、财富、生活方方面面舒适的我们,而我们也肩负责任,为子孙后代的幸福负重前行,这或许就是发展,我们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