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时风靡一时的人人网败落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雄踞市场的校园社交产品了,无论是余佳文吹的天花乱坠的超级课程表,还是自称“最懂大学生”的黑白校园,亦或是最近清华和北大学子强势打造的summer,其用户活跃度都低的可怜,这让这片领域看起来充满了无限可能。2000多万的用户群体,易于接受新事物,渴望认同感,重度依赖互联网患者,这些标签似乎让这个校园社交市场充满了机会。所有人都觉得校园市场有很多需求,可仔细数下来少的可怜。
不吹不黑,下面从当前主流产品来谈谈校园社交的需求。
1.工具型社交产品
这类产品主要是以工具属性为切入点,融入校园场景当中。你可能会说大学生这类需求很多啊,例如外卖、出行、二手市场。仔细想想这些都不能称之为刚需,外卖?饿了么!出行?滴滴(除了顺风车)!二手市场?闲鱼发布转卖回收搞基一套龙服务,还有数不胜数的垂直领域二手市场,例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瓜子二手车直卖网。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刚需的并且融入我们大学生活的可能就是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这样的课程类产品了。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摆脱不了工具类产品粘性差的缺陷。所以他们总是努力去扩展大学生社交,来弥补这个缺陷。只可惜这就跟支付宝做社交一样,无法解决社交本身的痛点——社交是以人为中心的,强调个人发声和认同。所以,不管你叫超级课程表,还是宇宙巨无霸课程表,在用户看来,就是课表,你在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2. 话题型社交产品
这类产品基于用户兴趣,搭建一个话题交流社区作为产品的主场景,比如之前的黑白校园,类似的产品模式也多多少少在众多校园社交产品中都有出现,比如超级课程表的“下课聊”。
看似更加垂直,更加贴近用户,其实这种细分是没有意义的。让我们来简单的做个用户画像。
隔壁油腻小王,是一名大三在校生,除了吃喝拉撒外,大多生活在召唤师峡谷(英雄联盟爱好者),对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执行力,除此之外,小王还是一名程序猿,对编程有着很大的热情,向往成为一名黑客。这个时候,产品经理估计已经偷着笑了,小王正是我们典型的目标用户啊,幻想着小王每天闲暇的时候打开自己的社交产品,在游戏版块和大家讨论技术,在编程版块跟大家分享经验,在大学生版块发泄自己脱发的不满情绪。
然而真实情况是,小王想要讨论编程技术的时候,这时他的身份是一名“IT爱好者”,而不是“大学生—IT爱好者”,他会直接进入IT论坛,那里有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讨论氛围比校园社交产品好多了。明明有更直接的选择,为什么非要绕一大圈以大学生的身份去交流呢。
“IT爱好者”并不是“大学生”的二级标签,他们之间是相互平行的关系,就像“游戏爱好者”与“旅行爱好者”,是一个人身上的不同标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强行将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组合在一起建立的关系,完全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将用户聚合在一起,更别谈社区内的互动了。
3. P2P型社交产品
这可能是唯一一个暴利的校园产品了吧,不过大家好像都放弃了呀!(斜眼笑)
不得不说我的国,干的漂亮(撒花,撒花)。
4. 纯聊天型社交产品
这类产品通常都是自嗨型选手。纯聊天类的,无非两种,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QQ和微信不可逾越,陌生人社交,陌陌、探探称霸一方。你也许可以像子弹短信那样短时间内蹦跶两下,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当然你也得要有老罗的影响力才行。
所以呢?还是洗洗睡吧。
公众号:六次元
感谢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