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是有毛病,而且病的不轻。
“好”是有瘾,瘾一重,便会产生种种精神症状。小瘾,就是发个花痴,自言自语;中瘾就是妄想症,八十年代有部小说叫《人到中年》,其中有位领导干部的夫人被谑称为“马列主义老太太”,官太太做久了,耳濡目染,官话也是一套一套的,既有一种大事小事讲原则的官气,又有一种养尊处优的霸气;大瘾就是超级“偏执狂”,四处传播所谓的“经文”,一套一套的,还教别人赴汤蹈火。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是耶稣的弟弟,并开始了自己的传教活动,洪秀全自以为自己是伟大的导师。
《涅盘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教。“好为人师”的人,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往往在于,不懂装懂,反复地说教,或者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看法观点强加于人。“好为人师”的人,意在求荣,实际上结果往往是取辱;意在显示聪明,实际上却是愚蠢,所以孟子才说它是“人之患”。此中智慧,值得深思。
父母永远好为人师。子女的成长犹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人父母的我们,觉得自己懂得多,甚至长期在某些知识、技能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就开始了“好为人师”,可是一路走来,发现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为什么呢?因为懂得多并不意味着就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更不意味着掌握了教育规律,或具备教育能力。家庭成了“好为人师”特质的第一炼炉。
老师也永远好为人师。 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历来被称为“学问”。按说,不“问”哪来“学”?可实际上,我们中国人的学问传播方式却主要是直接灌输式,即传播者根本不管传播对象“问”不“问”,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对方不懂且必须得“学”,而自己理所当然是这种“学问”的教导者。 显然,如果没有“问”的基础,那么所谓的学问就可能对应不上“问”,这种学问也可能只是“一家之言”,而“一家之言”的灌输,对于全面增长受教者的学识或彻底解决其实际问题,则远远不够。事实上,正是这种“一家之言”的学问传播情境构成了我们中国人锤炼“好为人师”特质的第二炼炉。
我既是为人母,又为人师。“好为人师”的两大特质我都有,所以,我也是病得不轻,得治。
初稿完成于2020年9月18日
修改于2020年10月3日
唐家湾金凤路6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