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斯,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李斯是秦始皇的爪牙,却不是很清楚李斯对秦国的巨大贡献。本文就来讲述这样一个青史留名却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李斯的基本情况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家境不好。年少时,李斯在楚国做过小官,那时李斯就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李斯立志要成为“人上人”,于是,他去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韩非子是李斯的同学。学成之后,李斯没有回到楚国,而是来到了秦国,李斯认为秦国有一统天下的潜力。
李斯在秦国站稳脚跟
李斯刚到秦国,秦王嬴政刚刚继位尚未亲政,文信侯吕不韦主政。吕不韦效仿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养士”,因此有很多士人来投奔他,李斯也是其中一位。
吕不韦与李斯交流后,发现李斯是个人才。因此,嬴政亲政后李斯成为客卿,主要负责贿赂山东各国的重臣、宠臣,拉拢不成就刺杀掉。通过这种阴谋策略,配合正面战场上对山东六国的猛烈进攻。
后来,韩国间谍郑国在秦国修筑“郑国渠”时,被秦国发现是间谍。因此,部分秦国本土官员向秦王上书,请求赶走在秦国任职的山东六国的人。于是嬴政颁下了逐客令。在离开的路上,李斯给嬴政写了千古留名的《谏逐客书》。收到书信后,嬴政亲自去把李斯请回来了,同时撤销了逐客令。
而后,李斯成为了廷尉,不再是客卿。经过二十多年的征伐,秦国也如李斯所想,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斯又干了几件大事
嬴政称始皇帝后,李斯成为了秦帝国的丞相,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讨论是当时的焦点。
很多人认为,应当采用当初周武王分封天下的制度,分封始皇帝的兄弟、儿子,有功之人为诸侯,即封邦建国。
李斯认为,应当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派遣官员治理百姓。分封制只会制造分裂,秦国几代君主的心血会毁于一旦。而郡县制则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不会再有诸侯反抗国家的存在。
始皇帝采取了李斯的建议,而这也是后继帝国普遍采取的制度。采用了分封制的东晋,则是立马陷入了“八王之乱”。
在始皇帝已经下了决定之后,还有儒生在议论这件事情。李斯提出,要烧掉民间的书籍,只留下医药卜噬等“实用书籍”,让人民以吏为师,杜绝普通人随意议论朝政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李斯的本意是不要民众妄议朝政,焚书只是手段,坑儒则是处罚当时胡乱发表议论的儒生。
除此之外,所谓统一文字度量衡,这些举措大多是由李斯提出并实施的。
李斯有点昏了头
始皇帝巡游,在沙丘病倒,诏令长子扶苏前来奔丧,结果还没发出去,人就死了。中车府令赵高想立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为帝,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当然希望胡亥继位。
于是赵高对李斯威逼利诱,最终李斯竟然同意了赵高的提议,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赐死扶苏和蒙恬。
胡亥继位成了二世皇帝。赵高大权在握,反攻倒算,清除异己。胡亥纵情享乐,任由赵高摆布。陈胜吴广掀起反旗,天下英雄云集响应。赵高消灭了他的敌人之后,终于把矛头对准了李斯这个同谋者。
李斯被以谋反的罪名捉拿下狱,在狱中被屈打成招,最终夷灭三族(父亲,自己,儿子)。
始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有权利定夺所有事务。但是实际的决议,都是由丞相李斯提出,并由朝臣讨论,最后再由始皇帝决定是否采纳。千古一帝的身前生后,都有李斯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