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明朝虽然是内忧外患尤其是北方压力巨大,但是在南方明朝还有百万军队,在南京还有完整的备用中央机构,只要南迁就能和南宋一样,至少保住半壁江山。而且最后李自成打进来的时候,李自成本来并没有做皇帝的打算,只是想和崇祯义和,自己做个西北王。所以崇祯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继续当他的皇帝,可是为什么最后他确是选择的自缢呢?
其实是由于他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他走上了不归路。保住他和他的明王朝的最好办法就是南迁,把京城迁到南京。李自成老哥的主力雄踞西北,而山东以南是没有像样点的农民军队伍的。如果崇祯学习南宋,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
崇祯也很想南迁,但自己又不愿背上丢弃祖宗基业的罪名,于是鼓动大臣提出南迁的议案。南迁可以保住明王朝的半壁江山,但确实也是要背负骂名的,这个骂名,崇祯只想让大臣背。此前户部尚书侯恂因为建议崇祯放弃中原,却被崇祯投进监狱,而仅仅是同情候恂的郑三俊,也被送进了监狱。
自此,满朝文武再也没有敢在关键事务上说话的人,人人皆以明哲保身为重。好容易有人提出了南迁的提议,却建议崇祯留守北京,让太子去南京。这个主意非常损,意思就是崇祯你就以身殉国吧,我们保你儿子继续当皇帝。这类的事情在宋朝可是有过先例的。这是崇祯最不愿意听到的方案,当时大怒,再也不提南迁的事情,选择了在北京等死。
大臣们明知道崇祯的真实想法是南迁,为什么这么不给崇祯面子呢?原因还在于崇祯的性格比较变态,生性多疑,刻薄寡恩。自己不肯担任何责任,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大臣。如果哪个大臣提出南迁的建议,大家随崇祯到迁都南京后,崇祯一定会把丢失祖宗基业的罪责推到这个大臣脑袋上,下场可想而知。 为什么李自成进北京后,很多大臣都表示愿意归降一个西北的农民,这根崇祯的刻薄寡恩有很大关系。
崇祯的第二个机会来自李自成。李自成其实从来就没想过做皇帝,他的目标是做西北王。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意识: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李自成打进北京就是为了回到家乡人前显贵,从来没想过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做一个皇帝。所以才有李自成进京烧杀掳掠,京城百姓无不恨之入骨,由一代英雄沦落为流寇蚁贼。(历史上其实不发农民起义成事以后暴行远超当时皇帝的)李自成的大军列队在北京城下,他却没有立刻攻城,而是选择了与崇祯议和。条件是崇祯还做他的皇帝,而他李自成做西北王。对于崇祯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是崇祯有一次错过了机会,原因还是崇祯希望大臣们提议:同意议和。与李自成议和对于皇帝来说也算丢面子的事,所以这个提议要由大臣发起,黑锅也应该由大臣来背。大臣们早就对崇祯的伎俩再熟悉不过了,谁也不肯出头。而且李自成进京,大臣们不一定死,一般投降就可以了,而只有皇帝死的概率比较大。崇祯看见大臣不上当,最终只能选择看似悲壮的自缢,也没有做出同意议和的决定。其实与其说崇祯选择了尊严的死,不如说崇祯的性格缺陷导致了他的灭亡,虽然是偶然,但其实也是必然。为人处世实在是一门艺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