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已经完成了四家为期22天的陪伴,犹记第一次陪伴出发前,当时内心的忐忑与不安,想想要与从未谋面的人一起生活22天,就会不自觉地萌生退意。对于会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不得而知,能否发现并化解这个家庭的问题也并没有把握。也在想,如果发现问题了对方不好沟通,不听我的怎么办?内心预想了种种可能,终于在把自己吓得半死的时候,到了不得不出发的时间,在拿起行李走下楼的那一刻,我看到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前几天连续的阴云密布一扫而光,让心里得到了些许的平静。无论如何,这是自己的选择,也是自己的承诺,不管怎么样,也要去试试看,真的觉得适应不了也比直接退回去的好。脑海里想到了领导培训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带着信仰去陪伴,相信你的到来一定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改变。”于是就这样启程了。虽然后面每次走的时候,也会有对于未知的恐惧,但是对自己也会有更大的信任,相信欧爸的思想能够化解家庭的问题,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理解并运用好欧爸的价值观,陪伴好孩子、陪伴好父母、陪伴好家庭系统。
如今已经陪伴玩四个家庭,四个不同的地方,也是四种不同的家庭风格,让我自己对于陪伴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而对于自己,也在见众生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
对于陪伴而言,我深深的感受到:陪伴父母比陪伴孩子更重要。欧爸说:“倒过来,都是我的错。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最初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一张白纸,他的行为模式和后来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等等,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长大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都是父母在孩子这张白纸上描摹绘画的结果。所以,孩子的问题一定离不开父母的问题。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一定要说遗憾在哪里,我觉得是遗憾在父母。欧爸说:“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要考试,工作要考核,但是当父母从来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考核,仿佛孩子一降生,父母就立马拥有了当父母的技能。”我们都知道,事实却远非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的老师,但是遗憾的是父母并没有合格的标准和考核。
欧爸说:“父母都有爱孩子的情感,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爱孩子的能力。”太多的父母,把教训当作是教育,把控制当管教,但是最后,这些都变成利刃,一刀刀的刺进孩子的心里。
他现在是一个沉迷于游戏的网瘾少年,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手机来玩游戏,游戏不让玩就看电视,对于别的事情完全提不起来兴趣,把手机收起来,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孩子一遍遍的问妈妈,你到底想让我干点啥?妈妈说不是我想让你干什么,而是你自己想干什么?孩子说我只想玩游戏,妈妈说不行。但是曾经,他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孩子,喜欢打篮球,喜欢出去找同学一起玩,但是现在,想带孩子出去玩,那简直是难如登天,我们用自己的控制欲一点一点的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力,让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得不到爱,没有掌控感,没有成就感,只能在游戏中寻找安慰的时候,现在我们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是孩子已经不想选,也不会选了。但是这并不是妈妈的错,因为在陪伴的过程中也见到了孩子的外婆和其他的亲人,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一个这样表现的妈妈,因为她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曾经也被这样教育着。陪伴的目的不是追根问责,而是去化解问题。当了解这样的背景之后,解决孩子的问题最重要是化解母亲的心结,让母亲学会放手,放下情绪,放下难以抑制的控制欲,而母亲会这样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母亲也没有安全感,没有汲取到爱的能量,在往事中纠缠。所以妈妈要先学会爱自己,一个人只要爱好自己才能够爱好别人。网上有句很扎心的话: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爱,那也一定不要说爱别人,因为那东西你自己都没有,怎么给别人。欧爸说:“爱自己的五大秘诀: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要用过去的错误来惩罚现在。”陪伴父母爱好自己,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欧爸说:“妈妈笑了,孩子的春天就到了。”陪伴父母比陪伴孩子更重要!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从孩子的身上,你总能够看到父母的影子。我想对那些有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定有过这样的困扰,孩子脾气太大,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摔门走人。有时候感觉自己没说啥,孩子就生气了,所以很多时候,啥也不敢说。还有一种是孩子根本不想跟父母讲话,你问啥心情好了应付的说两句,勉强回你一下,心情不好,话都不接。这也是真实存在于家庭中的情况。
其实孩子心情不好,有烦躁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不只青春期的有,是个人都有,只是青春期的发生频率可能会高一点,但是应该也不至于没有办法交流,只有沉默和喊叫这两种模式。其实这个孩子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小孩,在班上担任团支书,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对待别人都是客气且有礼貌,只是对父母是这样。
后来随着观察日久,我渐渐捕捉到一些细节,我想父母曾经的交流模式或许就是这样。妈妈也是喜欢指挥别人,爸爸待人亲和,但是如果常常被指来指去。不管干啥总有人挑挑毛病的时候,那脾气也是立马就爆了,分分钟嗓门提高180度,语速加快200赫兹,当孩子看到这样的场景,或许他曾经不懂事,但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尤其对于孩子,在脑孩子没有习得更多的情感性词汇,面对事情,没有别的处理方式,所有的情绪最后都反应为愤怒,喷涌而出,那只能是这样的结果,或者就是你说我保持沉默,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没有办法单独的说去让谁怎么样,只能是打造好家庭的动能幸福系统,让一家人有交流的平台和处理问题的场合,能够心平气和的坐下里聊天协商,同时能够借此来表达对于家人彼此之间的感恩和赏识,让家人互相汲取爱的能量,陪伴好家庭的系统,陪伴好父母,当父母的沟通模式有所转变,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做,那孩子的改变也是自然而然的。
欧爸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对你爱的人说我爱你,永远不要等太久。”陪伴父母,陪伴家庭,改变家庭的沟通模式才能化解孩子的问题。陪伴父母和家庭比陪伴孩子更重要!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含蓄文化的影响下,其实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那些能够获得父母肯定的孩子非常幸运,因为这样的父母大多是愿意学习,并且在学习之后能够付诸实践,不过在幸运中,也会因为学习的不到位而存在一些不那么幸运的个例。
这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绝对是众多家长孩子心中期待的乖乖娃,刚刚升入初中,唯一的困扰是目前的成绩不太理想,这急坏了像大多数看中孩子成绩的中式爹妈一样的父母,但是好在这一家跟随欧爸学习也已经很长时间,虽然着急,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责怪孩子,更没有批评抱怨孩子,这境界绝对高出很多父母。只是这种鼓励听了几天,我发现孩子似乎并没有因为父母的鼓励而变的更加开朗,心里的负担就因此而放下,那原来低着的头依旧是低着。每天学习依旧是很认真,但是眼神里也充满疲惫。这是怎么回事吗?难道鼓励孩子也不对吗?
鼓励当然没有错,但是鼓励的方式可能会出错。
“儿子,你这么优秀,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儿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一定会考好。”
“孩子,没关系,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你认真努力一段时间,下次一定能考好。”
听完这样的鼓励,不知道孩子有何想法,我却发现了不对。这看似是鼓励,其实是绑架;看似是信任,其实确实极大的不信任!我仿佛在孩子低头时听到他内心的呼唤:“可是我不相信我自己啊,求求你们别相信我了,我真的考不好!我不行啊!”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那是一种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有进展的绝望,导致极度不信任自己,听任现实摆布,放弃,甚至躲避,可能会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继续尝试,但重复的经验又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排斥,从而加重了这种“习得性无助”。他感受不到父母对他内心焦虑、痛苦无助的理解。而父母却不断的用孩子每一次考得不好来要求孩子下一次考的更好,用我相信你来表达我的期待,期待你下次考得更好。
我相信你是一句万金油的话,需要慎用,用不好就会成为孩子的压力而不自知,并一直一起自己是在鼓励孩子,是在爱孩子。这种情况,与其说“我相信你能成功”,不如告诉孩子“即使失败了,我也爱你”。接纳孩子的无助和失败吧,真正的信任孩子。它不是相信你优秀,所以你考好,这本质还是不相信,相信是我一直认为你很优秀,哪怕你是全班倒数第一,你在我心里也永远是最优秀的,你的优秀与无关成绩,亦无关名次。你的优秀体现在你能独立做一顿好吃的蛋炒饭,能够坚持300多天每天早上起来吹笛子……
欧爸说:“好太累,坏太罪;好不累,坏不罪。”陪伴父母比陪伴孩子更重要!父母的观念转变,孩子的心结才能化解,愿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做好不累,坏不罪的自己。
虽然只是短短的四次陪伴,但这段经历,于我而言,却是难得的成长和缘分,在这神州大地毫不相干的四个角落里,有幸看到生活一隅,见识生活的千千万万种模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外如是。我们都是走在修行路上的人,一起看见,一起反省,一起学习,一起实践。
在这段经历中,我的认知得到提升,打开了认知的新天窗。欧爸的价值观总是能用最简洁直白的话语直戳要点,容易理解又能够点醒。
凡事皆可倒过来,倒过来,更精彩!让我在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能够换一个新的角度去看问题。
无好无坏,全在心态。生命太多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事情,曾经我以为是那些事情影响了我,后来才发现是心态影响了我。
真正的快乐是学会去做正确的、也许是痛苦的事情。只有学会了做自己不喜欢的、正确的事,才有资格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我沉浸在低级快乐中不能自拔,当我害怕改变不愿意行动,提醒我要去努力寻找高级快乐……
同时,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我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而且一直相信这样的一种观点:所有的观点其实都是一种自我的偏见。所以一些无关的事更不喜高谈阔论,一直觉得自己的沟通和表达并没有那么出色,但是在陪伴中,却能够及时给予对方相应的反馈和回应,让对方觉得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很强。
也会有人因为我跟随欧爸学习的时间比较短,对我的能力和对于欧爸价值观的理解保持怀疑,犹豫能不能达到陪伴的效果,解决问题,但是陪伴下来之后,大家对于这方面都是认可的,一直一个家长明确表示觉得我虽然跟的短,但是理解的很到位。这让我对于自己的学习力和理解力也有了新的认识。
欧爸说:“知道做不到,不如不知道。”学到的这些内容最终能不能化解家庭的问题,帮助家庭获得改变才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标准。开心的是能够在陪伴过程中把自己学到的尽自己的努力运用在家庭中,从人事物的角度去帮助家庭进行构建和调整,有一定效果。当然这也是比较遗憾的点,尚不能尽善尽美,比起那些自己真正知道的,最终做到的实在有限。
除了认知和能力,其实对于自己的内心也有很大的触动。让我对于自我的完善上又更进一步。
在陪伴中,看到一位妈妈每天早早的起来,边听课边为孩子做早饭,吃完饭之后再去收拾洗碗,中午回来的第一件事情放下东西直奔厨房,然后又是做饭洗碗,晚上回来依旧如此,之后再花时间学习,收拾收拾家,还要负责和孩子斗智斗勇。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一天的轨迹也大概类似,可是我在家里的时候,却从未觉得她辛苦忙碌,欧爸说:“熟人眼里无风景。”因为太近了,在我成长的这么多年里,我习惯了她走进走出,忙忙碌碌,而我光明正大的视而不见,这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在家里的定位和要承担的责任。不说要千恩万谢,但是至少不能做一个看客,所以在那个夏天我回家,做了我有史以来回家最多次的午饭。如果没有这份经历,或许我永远都没有机会看到母亲的辛苦。
看到有些家庭的夫妻关系非常和睦,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爸爸在孩子心中如山巍峨,母亲在孩子心中如水包容,事业上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伴侣。让我向往。也看到有些家庭独木难支,母亲承担起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责任,父亲要不是因为母亲太强的控制欲而被动缺失,要不是因为自己的工作不得已主动缺失。给我警醒,让我未来有一天为人夫、为人父,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力而为。
我看到了家庭关系顺序的重要性,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看到相信孩子,是接纳孩子的全部,优点与缺点;
……
未曾经历,不成经验。欧爸说:“直到和做到之间的通道是见识。”因为见过,触动过,所以才向往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