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说完对孩子要舍弃“不要碰”的观点后,不少宝爸宝妈齐喊“冤枉”,因为在现实中,他们早已做到了“让孩子自己动手”。但我还是想说,您真的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了吗?
有多少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痴迷于将瓶盖取下又盖上,把柜子门关上又打开……一次两次,我们貌似还能忍受,但次数多了之后,就忍不住向前告诫孩子:“瓶盖这样盖上就可以了,门不能这样开来开去的。”但孩子并不“领情”,除了继续自己的重复行为,还会对前来制止他们行为的爸爸妈妈“发脾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05679/d05965a7cc90e108.jpg)
还有一例,或许更能说明我们的心态。2岁半的孩子已经能够搬东西,妈妈也愿意给孩子机会让其尝试。但当她看到正用力、缓慢搬动水桶的孩子时,嘴上虽说着“小心”,但还是忍不住上前帮了精神正处于高度紧张的孩子。想来,您应该会猜到孩子的反应。是的,他非但对这样的“善举”不领情,还很委屈。但妈妈对这样的行为并不后悔,还称虽然她认识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是必须的,但让孩子因此而搞的精疲力尽,既浪费时间又不值得。因为对于这样的事情,她可以办得又快又好。
想来,太多的我们都有了这样的困惑。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捣乱”呢?是的,是目的不同、节奏不同的缘故。成人看重的是行为的结果,我们只根据自己的思维角度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就像我们走路是一样的,从来都是直奔目的地,很少会拐弯抹角地去。“最大效益法则”使得我们做什么事情都用最直接的手段、最短的时间来达到目的。但孩子不是,他每一次行为都是一种尝试和练习,都是自然而然、缓慢、不慌不忙的活动。正因为这两者的不同,导致成人认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毫无用处,且应该被帮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05679/7b7014a1ea5ad11b.jpg)
而更重要的是,行动节奏还是了不易改变的旧观念。他几乎就像一个人的体型,是一个人所有的特征。当别人的行动节奏与我们接近时,我们就会高兴;反之,则完全相反。成人又天生乐于接受敏感和活动迅速的节奏,就像我们通常能忍受活泼好动的孩子造成的无序和混乱,但却很少有耐心能不去干预一个动作缓慢的孩子。
结果是什么呢?任性的孩子会声嘶力竭的哭闹,拒绝成人的一次次“帮助”,在心中留下永远也抹不去的“心理压抑“。她会记得在自己尝试着拿起梳子梳头发时,妈妈不仅没有为她的行为感到骄傲,还“横加指责”;她会记得当自己一次次拿起扫帚扫地时,不但没赢得称赞,反而被“斥责一番”……
无数次,孩子心中的念头被浇灭;无数次,孩子的行为被认为愚笨;无数次,孩子的成长机会被剥夺……在一次次努力中,孩子倔强的接受着自己“不应该再想”“不应该这样做”以及“自己不会做好”的说教。最后的最后,他也就彻底不想了、不做了,但我们却又不愿意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05679/3a761c69b98737da.jpg)
但愿,这样的“后悔药”,每个宝爸宝妈都少吃。从现在起,我们一起相信孩子,给他真正的机会,让他拥有自己的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