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我姐在家吗?”
“在”老妈在电话那头说着,传来旁边家里热闹聊天的声音。
“好的,我也回来了!”
家人说,一说回父母家,看你都高兴成什么样了。的确,一照镜子,果然是嘴角都咧到脸儿中间去了。
“吃了没?”
“喝水还是喝茶?”
“削好的苹果,赶紧用牙签扎着吃。”
“你哥买的这柚子甜得很,下火的……”一回家,妈便是各种问候,各种叮嘱,各种忙忙碌碌,看着我们都一一坐在沙发上了,她便坐在那张小板凳上,静静地听我们说话。
我去书房,看到爸的桌子上依然摆着厚厚的一摞手写稿子,翻看了一些,满满十一张,是关于“秦传国玉玺是否是和氏蓝田玉所制”的一篇稿子,说起蓝田,再提卞和,同姓的历史人物,总是让人倍感亲切,一口气读了个完,佩服于老爸对于文史的熟稔信手拈来,可惜自己是一点没随爸爸啊。一直说给爸爸配电脑,打字快,可是爸说不会用电脑,他小时候也没有学过拼音。况且我猜爸即使会用,也还是觉得手写稿子更真切入心吧!每天就这么写着,写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张老式的红书桌掉着油漆,陪伴老爸走过鲸鱼沟,阅过白鹿原,亲眼见证了一篇又一篇的手稿诞生,每每几千字、几万字,几十万字,在删删改改中渐渐被变成铅字,或许便是它的荣耀与追求吧!
“这篇我来打成电子版的吧!”我跟爸主动请缨。现在不用看孩子写作业,晚上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况且我给自己的iPad刚刚配了个玉般洁净好看的键盘,从此,打字实在是太方便了。说来惭愧,从来都是自己零敲碎打,总是找自己“工作忙碌”的借口,这么些年,还真没给老爸帮过什么忙。
拿着爸的文稿,跟爸和哥姐他们一起聊小侄子新写的那篇《周秦汉唐强大的秘密,都在这里了》,被好几个公众号转载,作为一名大四历史系学生,文章的深度、广度都令这些长辈赞叹不已。尤其是爸,眼看着越过三个儿女的小孙子继承了自己的衣钵,慨叹“青出于蓝胜于蓝!”
哥哥感慨道:“咱家几个孩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是一大幸事。反想,自己这半辈子竟然从商,不是所好,却也做到了现在。”小时候,我眼中的老哥无所不能,一本本自己订的小本子,里面摘抄着红楼梦诗词,封皮上画着古典的双面搭帘子,那篇《一块发霉的点心》在我不小心偷偷看了之后,模仿了很久。哥还把一根粗粗的棍子刮掉皮,用水彩画上图案,上书:金箍棒,抡着金箍棒,他成为我们和叔叔家一大家7个妹妹弟弟口中的“敢打我,我大哥会收拾你的!”保护神……那时我常想,无所不能的哥长大会做什么呢?……后来机缘巧合中,哥成了一名儒商,在业界口碑也是极好的。没想到哥居然觉得那是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
不禁想:事业、家庭、孩子……人生到底追求些什么呢?
……
妈妈坐在旁边,听我们聊着,一会儿去烧水,给茶水杯一个个地倒满,又用盘子挑几个经霜的红柿子,软乎乎地剥了皮递给我们其中一个。忽然,又想起什么似的,问我:“娃这周回来了么?给他说要穿秋裤,要降温了。”这话妈每周都会说,每回我也都回答:记着呢!
爸在旁边笑了,说:“要说追求,咱家你妈是最有追求的了。”
爸爸继续说着:你妈一辈子什么都不图,就图个全家人平安祥和。她的心里很小,只装得下这个家,她的心又很大,能装下所有的酸甜苦辣。年轻时受过太多的苦,都咽到了肚子里,变成无比强大的力量,来爱这个家,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是啊,记忆中的妈妈是这样的:
饭少了一碗,妈妈说“我不饿”,多了一碗,妈妈会说“给我吧,别撑着。”
妈妈趴在车门口送外孙,2岁的娃在车里哭,妈妈在车外擦眼泪。
妈妈在电话里说:“我娃工作那么忙,这电话线光能传声音,要是能送饭就好了,你就可以天天吃妈做的热乎饭了。”
前一阵子,妈腿疼不能下地,她说:“我要是下不了地咋办呢,谁每天大清早地给你爸到那么远地儿取新鲜牛奶喝呢?”
在妈的一辈子里,她的眼里、心里只有爸爸,只有孩子、孙子,惟独没有自己!
如今,儿孙满堂,也都孝顺,爸妈身体健康,妈妈脸上常常挂着笑容,主要挂念的就是给爸做好一日三餐,周末孩子们回家“想吃什么,妈给你做。”包谷zhen zi面、红豆稀饭、煎饼、拉条子、片片面、手工哨子面、锅盔……妈妈做的饭,永远都吃不够。
妈妈一辈子没有追求,可是爸爸却说,妈妈是全家最有追求的人。
感谢妈妈,用海洋般无私的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
祝福妈妈,用天空般无边的衷心,给她一个幸福的晚年。
老妈最有追求的“无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