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老师是我上大学后很喜欢的一位国立台湾大学的教授,曾经在网上听了她的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系列课程,老师学识渊博,令我心折。下文整理本学期欧丽娟老师的公开课唐诗新思路。感谢b站评论区的@南康L,我将两人的笔记结合,对老师的课程进行了整理。
先上b站链接:
上面这么多的例子,从李夫人到唐代再到宋代,已经足以显示原来在欢场里面还是有非常清晰健全的灵魂,出污泥而不染。对比起来,虽然我们不必因此而苛责琵琶女,可是我们有很合理的参照系,指出琵琶女的人格质量不但称不上高洁清净甚至可以说是爱慕虚荣,喜欢浮华享乐的。她不仅对于欢场生活是如鱼得水,乐在其中,显示她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以致人生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进行回顾的时候,她也只选择这些生活片段,表示这些片段对她来说是最有意义的,是她最不能忘记的,这真的是她刻骨铭心的一种巅峰的黄金岁月,但问题在于,这种巅峰的黄金岁月,一则是建立在挥霍浪掷的生活形态上,另一则是建立在虚荣无知的心理素质上的。请看,连很同情她的白居易,接着都是这样描写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四句里面就用了三个有关时间流逝的语词今年、明年、秋月、春风、暮去、朝来。可见,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天又一天,累积成一个大跨度的长时间消耗其中的“等闲”这两个字,就点出琵琶女的虚度岁月,浪掷青春并且不止如此,这样的虚度岁月已经到了麻木的地步,下面所说的“弟走从军阿姨死”这句话,最能够显示出琵琶女性格麻木,怎么说呢?因为对一般人来说,至亲的生离死别往往会带来最大的冲击,让人意识到人生是极为无常而短暂脆弱的,而什么又是它真正应该要珍惜的所以,至亲的生离死别,是促使人重新反省他的种种追求,反省他的生命的终极价值,一个非常有效的外力,也通常透过这样外力,产生对于人的存在处境的一种深刻警觉,那么人也比较容易因此脱离世俗的束缚,因此可以说,“弟走从军阿姨死”是命运给予琵琶女的一记警钟,一个让她觉醒的机会,但是很奇怪的是,琵琶女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以致接着说“暮去朝来颜色故”一天又一天,任由时光流逝,依然故我的,每一天都过着同样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容颜老去这就是让人感到非常震惊的地方。本来青春就是一本太匆促的书,青春的短暂,大概可以说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的人生的大失落,一般而言,那青春虽然很短,只有几年的时光,却汇集人类心灵中对于某一种存在样态的乡愁,那个存在样态包含纯真,包含不懂得计较,没有世故,而且带有理想这是大多数的人在追忆青春的时候,很容易去着重的重点,可是我想提醒一点,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青春的同时也是无知的,他的人生经历,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了解,事实上都非常有限,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文化有贡献的人,他们的成就都不是发生在青春期,而是在青春以后更长远的人生的坚持与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成熟。但是人很奇怪,只要能够解脱世俗以及人生加给他身上的承担跟负荷,就觉得那样子的存在状态是最好的,却忘记了青春事实上带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不应该以偏概全刻意忽略它的单薄和局限。更何况,琵琶女的青春也谈不上清新、纯洁、认真和理想,而只有脂浓粉香、意气骄奢的虚荣和享乐,可见得青春本身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这一点,确确实实应该要多多的思考。
总而言之呢,青春很短暂,来自于青春的年轻貌美也因此注定稍纵即逝,尤其在欢场上,年轻貌美永远有很高很大的替代性,这是只要有一点常识就可以认识到的。可是琵琶女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当她不知不觉在这样一个短暂的匆促的青春生活中浪掷成性,一旦青春资本因为“颜色故”而消失殆尽。很残酷的事实就出现了,那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是在欢场中最残酷的事实。当你失去青春资本的时候,追欢买笑之客永远有更多其他的替代品可以去追逐,而炎凉对照就是这样清晰地呈现出来,那么这时,琵琶女面临的困境而她接着所选择的是哪一条路?有趣的是,她选的是“老大嫁作商人妇”,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要必须地特别推敲,因为这里面有好几个重要的问题可以思考首先,“老大”当然就是延续着上面所说的“颜色故”,意味着随着年龄渐增青春消退,容颜逐渐衰老,她失去了在欢场中让她赢得“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凭借,这时琵琶女的应变措施,就清楚反应出她的性格。当然必须说,人性有很多种可能,人生的道路的选择也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其实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我,们也很希望对琵琶女公平,所以下面,我们就试图多方思考她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择“嫁作商人妇”?而这个选择,直接会连带到她后来“去来江口守空船”的生活处境,种种情况也都可以显示出琵琶女的人格特质的。所谓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重要的不是结果,因为那只是最初所种下的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一切探本溯源,我们要回到她最初做出这个选择的当下,琵琶女的考虑,她的状态是什么?当然,我们要尽量对她公平,所以要反反覆覆把她的心理状态,当时的处境都做多元的思考,那么也许就可以看到,她事实上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麻木而盲目,那么也可能或许是更证明,她确实是虚荣肤浅,麻木盲目的。
我们先看,从嫁人之前的一些状况来作揣摩,为什么她会“老大嫁作商人妇”呢?第一,你一定要嫁人吗?第二,如果一定要嫁一定要嫁商人吗?我们必须很公平的说,在古代社会里,一般的良家妇女是不可以不嫁人的,因为在传统的伦理社会里,没有提供给未婚女子任何其他值得别人尊敬的选择,她一定要嫁人,除非她出家,否则在她选择不嫁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会被世界所轻视,她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以致从心里到生活都会面临很多可悲的难题。所以良家妇女是没有选择权的,跟我们现代不一样。但是琵琶女不同,她的身份是游离在伦理社会之外的,所以反而有更多的选择权,由此也可见,人世间的道理不是那样可以一概而论的,那既然琵琶女其实可以选择不嫁在单身的情况底下,她又有两种出路,一个是出家,那么另外一个就是未雨绸缪,知道一个女人在欢场上,事实上是资本有限,青春非常脆弱而短暂。过了青春,以后还有很漫长的人生需要安顿。当一个女性有这样的自觉,通常她也会为更长的未来的人生,预先做一些准备。果然,有一些琵琶女的同辈,在唐代历史中,真实存在的那些名妓们,她们所做的就是如此,因为她了解她的存在的真相,也因此不盲目地只是活在欢笑的当下。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唐代名妓薛涛。薛涛是中唐的一位乐妓,和琵琶女同一个时期,也属于同一个身份类型,而她的诗才很高,是非常风雅的一位女子。她跟中唐有名的文士像元稹、张籍、白居易、刘禹锡、张祜这些诗歌名家都有往来唱和,所以这个人是很有才华的,而且她很有意思的是,在《酬人雨后玩竹》这一首诗里面说道“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复能赏,苍苍劲节奇。”这里面你可以看到一种不亚于文人雅士的格调,所以姜华,这位诗评家评论薛涛的《春望词》的时候就说:“质朴如白衣处女,亭亭独立毫无俗态,表白其胸襟,荡荡然如一池清水”这种卓然清拔的人格,必然使她的人生不同凡响。果然薛涛是怎么样安排她的后半生呢?她作了独居孤守一生的选择,始终没有嫁人,当然能有这样的选择的前提,是在她还拥有很高的青春资本、日进斗金的时候,做了很多未雨绸缪的工作,包含储备了大量的积蓄。有了积蓄以后,人的自主权就提高了,像英国的吴尔芙这位女权先锋,创作了大量的重要的文学作品的一位杰出女性不就主张:“女人如果要创作,就必须要有一年五百英镑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当然其实不只创作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有了钱和一个独立的空间,你就可以有高度的自主权,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薛涛中晚年以后,住到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这是以前杜甫住过还营建过草堂的地方,薛涛住在那里,当然不是为了浣纱,而是提高造纸技术改善纸质,下了很大的功夫,把纸做得非常精妙,因此闻名一时,甚至被称为“薛涛笺”,这就是一种非常精美的纸张,而“薛涛笺”也变成了一个名产,算是一种文化产业,于是呢,这也提供了她中晚年生活上的保障,加上她又能诗能赋,用这样精美的纸笺题诗赠答,也更使得她名闻遐迩,所以无论在抽象的名声,或是在实质的收入上,她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薛涛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一个准备。薛涛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妓。如此一来,薛涛也已经提供了一个例证,原来对于她们这类身份的女性而言,事实上,拥有比其他的良家妇女更多元的出路,对于未来的安排,也可以有这方面的智慧,增加不婚的一种可能性。当然,出家也未尝不可,可是很明显的琵琶女都没有这样做,她之所以没有选择出家,应该是因为过不惯那样清苦的日子,而她的嫁人,则是没有选择之下的不得不然。我们不要忘记,她之前所过的生活是大笔挥霍的物质享乐,“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完全是浪子成性的生活形态,所以很有可能是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坐吃山空,以致当她蓦然发现自己老大颜色故的时候已经没有应变的空间,落入到了入不敷出的窘境,而生活变成了一个很艰难的挑战,可是琵琶女面临这个挑战的时候,已经发现没有任何别的依靠,再加上“弟走从军阿姨死”连亲人都不存在了,于是一旦“门前冷落鞍马稀”这个残酷的事实来到眼前,也就别无选择,既然不愿意出家,那么嫁人就是剩下来唯一的出路,所以说恐怕是因为很现实的经济压力逼使她非得要找一个依靠,否则生活就无以为继,这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那么,当她选择嫁人的时候,这个选择又有哪几种可能呢?她的对象一定是要是商人吗?这些也是可以我们再去思考的问题,而从历史的记录可以看到女妓从良的机会虽然不高,但是还是有士、农、工、商这几种可能的对象的。以其中的读书人来说,就当时的礼法而言,娼妓和士人的结合在唐代并非没有先例,但是大抵呢是充作姬妾外室,也还没有见到过娶做正妻的记载,当然事实是如此,可是仅仅只是姬妾侧室就可以让她脱离欢场的泥泞,这也是王福娘祈求孙棨花一二百金为她赎身的原因。那么另外呢,《北里志》里还记载了一位出身没落妓院的张住住,她甚至拒绝富人的求婚,选择与青梅竹马的童年故交相爱相守,自甘于陋巷的生活,那这个例子应该是属于农、工之类的对象相对而言,琵琶女选的都不是这几类的人,其中的原因或许第一个是,她虽然音乐演奏技巧高超,但是她的品格才调,却没有受到世人的青睐。毕竟一个喜爱繁华、热闹,完全融入欢场生活的女妓,应该是很难让饱读诗书的世人接受的,至于琵琶女没有选择农夫、工人之辈,很可能是因为她很小就生长在教坊,环境里都是五陵年少,贫苦的农工阶层几乎不可能走进她的生活圈,所以缺乏认识的机会并且呢,即使有机会出现,琵琶女恐怕也不会接受。毕竟啊,由奢返简难,过惯挥霍生活的人,应该也不愿意辛勤劳作、简朴度日吧。于是呢删删减减,商人就成了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个选择,那么如果商人是琵琶女所选择的,又有几个问题会因此而出现,我们从情理上来思考,选择商人时,琵琶女考虑的是什麽?商人又是怎样的人呢?所谓的商人,就是透过买卖获得利益的人,《礼记·月令》里就说了:“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这就道出商人活动的基本模式,而且呢,白居易下面也说的很清楚。他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可以说是言简意赅。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拿这句话来讥讽商人,什么“商人无祖国”啊,这些话都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确实,这几乎注定是商人的本质,未必是他为人品德不好,而是他的工作形态不得不然,在没有网络订购的古代社会里,经商买卖、贩售货物就必须东奔西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也注定了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就此而言呢,古人诗人对这样的一个商人形态表达的很多,例如像李白在《江夏行》里面就有说“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的感叹,那和白居易同期的诗人们呢,写得更多了,例如像元稹《贾客乐》这首诗就说“贾客无住处,有利身则行”,“求利莫求名”、“卖假莫卖诚”。那像其它同样这个题目,也都是叫做《贾客乐》的诗,还有张籍的“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那刘禹锡也说“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都是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特点而言的,而和元稹同时期有一个越州名妓刘采春,她就以女性的立场,也写了类似的商妇怨况的情怀,她在《囉嗊曲六首》中说:“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其它类似的诗歌还很多,我们再举一些例子来看,像刘德仁《贾妇怨》就说:“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等等等等,都明确指出商人爲了追求“所费百钱本,已得十倍赢”,这是元稹的诗,这样的一个利益商人不惜离乡背井,远游浪迹于各地,过着逐利而居的无根岁月,姑且不论买卖过程所涉及的钻营造假、哄骗之类的情势,但就夫妻离散这一点来说,大多数的商人都不是值得女性托付的最佳人选。而白居易自己就曾经告诫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但琵琶女早就不是痴小人家女的青春年纪和单纯阅历,为什么会如此轻易的委身于商人,主动投入一个注定是聚少离多,独守空闺的婚姻形态,这又是为什么呢?推敲起来有两种可能的原因。第一,如果琵琶女是在嫁之前,就已经觉知到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本质,她还选择商人来嫁,那么她图的是什麽呢?可想而知应该就是经济上的衣食保障,甚至呢,很可能还可以延续先前的优渥生活,这是一个非常有可能的,那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想琵琶女所图的,主要就是商人所提供的经济优渥、生活保障,婚后也满足了这个条件,如愿以偿,那相对的独守空闺的寂寞也就是你该付出的代价,所谓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可是琵琶女却还要抱怨“商人轻别离”,这个她早就已经知道的事实抱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寂寞,那么我们就必须说了,这个人恐怕很不成熟,因为成熟的人,是选择你所要的然后爱你所选择的。既然你是有选择权的人,你就应该对这个选择负责任,这才是成熟的态度,而不是选了以后又要怨天尤人,抱怨这个选择不对,想要什么好处都拥有,那就会流于幼稚,不懂得负责任。也就是没有办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说实在的,这种人我们到处也看得到,是非常普遍的人性弱点。琵琶女并不算过分,她只是反映一般的人性,不是值得赞美的那一种人性,那么第二个,琵琶女之所以选择商人来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是在嫁了以后,才发现商人是“重利轻别离”的,当初只是在非常窘迫的情况底下,很赶快地嫁给一个商人没有想到会独守空闺,因此婚后不免感到失落。如果是这种情况,那表面上虽然是非战之罪,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质疑,各位不要忘记,当她是头牌名妓的时候,她周围不是环绕着各式各样的五陵年少争缠头吗?其中有没有商人的身影呢?应该是有的。换句话说,当她当红的时候,事实上大有近距离观察的机会,可是为什么在她跟这些人,有那么频繁的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察觉商人跟纨绔子弟的本质是什么,从这个情况来说,恐怕反映的琵琶女事实上是一个无知的人了,因为周围环绕的就是这么些人,你天天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结果呢没有发现这些人的性格本质,只一味地享受他所给予的众多的金钱或是赞美,那么事实上她应该跟平庸的一般人一样,只选择性地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而没有清明的、客观的一个全面的观照,以致于对人性没有足够的了解,就这点来说,琵琶女不但不成熟,而且恐怕真的是盲目无知当然,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两种情况,都是指琵琶女还有选择的空间的时候,所做的揣测,让我们再换个角度进一步去想,当然也有可能是她没有任何选择了,嫁作商人妇是她唯一当时的出路,于是无论怎么样就只能走下去了,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也还是存在,那你为什么会让自己落入到没有选择的地步,于是只好被命运主宰,不得已走上嫁作商人妇的路呢?就这一点来说,成熟的人也应该要有所承担,谁叫自己之前那么地无知,对于以后的生活没有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以致把自己逼到一个穷途末路,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蓦然发现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筹码、没有任何凭借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商人出现,就像抓到一块浮木一般,就只好委屈地嫁给他。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认为琵琶女还是必须要扪心自问,你完全没有对自己的存在处境、对这个世界运作的本质有足够的观察和掌握,以致让自己陷入到这种没有选择只好匆匆忙忙走上唯一的一条路,那却又要怨天尤人,那这就是很不成熟、也不大负责任的了。更何况,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至少还有嫁作商人妇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把握,岂不是应该珍惜和感谢吗?不要忘记,琵琶女是到了“老大颜色故”的时候才嫁作商人妇的,这也就是他诗前小序所说的“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而这个“嫁作”或“委身”又跟我们今天的用法并不一样,事实上琵琶女以她的身份,不可能是三媒六聘、举行正式婚礼的那一种婚姻关系。这一点,陈寅恪先生在做元、白诗歌研究的时候,就特别提醒说:这个茶商的娶长安故倡,也就是琵琶女,“特不过一寻常外妇。其关系本在可离可合之间,以今日通行语言之,直“同居”而已。”如此说来,琵琶女和这位商人之间,连婚姻都谈不上只不过是一个礼法之外、没有法律保障的男女关系而已,等于是妾啊、姨娘啊这类的人,真正的本质就是没有名分的同居人,既然如此,古人也说“贤妻美妾”,意思是说娶妻的条件要贤德娶妾,就是要相貌美丽,所以对妾的要求呢,就是着重在美丽的容貌上,然而不要忘记,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已经失去了这个条件,而商人还愿意把她接回家里若不是真的很爱他,那就是商人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能够接受一无所有的琵琶女,还为她安顿后半生、作为她的依靠。这么一来,她即使“爱弛”,也并没有“恩绝”哦,那这对社会底层的女妓们来说,这难道不算是梦寐以求的好归宿吗?各位想一想,从这个角度来说,琵琶女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然而她竟然还不满意,觉得自己漂泊沦落、空闺寂寞,抱怨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那这岂非太不知足?何况,商人若是轻利重别离,不出门做买卖营生,守在家里陪伴她,又哪里来的收入供给她衣食无忧呢?因此,这样的抱怨所暴露的,究竟是商人的唯利是图,还是琵琶女的自私贪心呢?让我们再进一步去思考,嫁作商人妇之后,琵琶女的心理状态又显示了哪一种人格特质?经过多方思考,有几点很值得大家注意首先,即使一个女性到了独守空闺的地步,这当然也是一个冷冷清清的处境,但是就在这个冷冷清清中,女性们至少已经没有生计的烦忧,有很多的时间和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吧,那这是嫁作商人妇最好的一个重点,因为你至少衣食无忧,不必辛辛苦苦为了生存而奋斗,但是琵琶女的生活被安排成什么样子呢?从这里的描写我们当然不完全知道,显然,她应该还是常常在弹琴,这个弹琴或者是用来自娱,或者是寄托哀怨而除此之外,我们要特别请大家注意的,是她生活中一个很特殊的片段就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后,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两句里出现了两个“梦”字各位都知道,梦是一种心理的补偿,古人也早就已经察觉到了,像南朝的梁代沈约就曾经说:“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这等于是承认梦具有慰相思的功能,只是很巧妙地加以反用而已。到了1900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又以他跨世纪的研究分析,证明了梦的这个特质所以,梦不但是一个心理的补偿,也可以说是一种欲望的满足。然而,怎样的梦会让人在梦中哭醒?这是没有经验的人所不能体会的,一般而言梦境会让一个人哭醒,那真的是内心里面最深的痛苦、最大的遗憾以及最强的渴望,被深深埋藏在心里面纠结、附着了甚至几十年,那无比的痛苦无以消解,潜入到无意识的层面,连做梦都感觉到剧烈的痛苦,以致于痛到醒过来所以说,会让一个人哭醒的梦境,就是她最在乎的事物,根据这样的一个理解,我们继续看,这个琵琶女到底为什么而哭醒?是怎样哭醒的?令人很吃惊的是,她为什么而哭醒?她梦见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梦见“少年事”。可是“少年事”是什么事?你绝对不能自己去投射,一定要从整个文本里面来定义,从琵琶女的生命史来找她的“少年事”,不是一个她真正所爱的人,或者是那时候错过的缘分,或者是人生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而没有努力去达成,因此她感到遗憾她梦见的都不是这些,而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四句。这四句是一个段落,也就是诗歌前面那篇小序所说的“少小时欢乐事”所以可想而知,琵琶女眷恋的究竟是什么了。她眷恋的竟然就是那一种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浮华生活,这就让我们感到意外了:好奇怪啊,她脱离那个时间已经有一段距离了,她竟然一点都没有感觉到那种生活的虚假负面、虚荣肤浅,到目前为止,她还是没有意识到,她浪掷青春的可悲在哪里?可以说,等于是终身没有觉醒,那这就让人一再感到匪夷所思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很严重的人格瑕疵?都到了这种地步了,她还不知道她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也就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然而最奇特的是:她所梦的是这样的“少年事”、“少小时欢乐事”,并且“梦啼妆泪红阑干”,这让我们看到什么呢?琵琶女是在夜深熟睡了才梦得那么的深,把她内在的执着透过梦境暴露出来,可是当她哭醒以后,脸上是“妆泪红阑干”,泪水被胭脂染红了,纵横交错、爬满了面孔。那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原来琵琶女晚上睡觉的时候还画着浓妆,不然怎么可能“妆泪红阑干”呢?而一般一张素净的脸,是我们带到床上去最真实的本来面目,因为入睡时完全只有自己的世界,房间也是最私密的个人空间,不需要这些涂涂抹抹的装扮,可是琵琶女睡觉的时候还是画着浓妆,这真的是极其特殊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罕见那么让我们从普通人性一个一个来揣摩设想琵琶女为什么夜深入睡的时候还画着浓妆?这个反常的行为有哪些可能的原因?第一,有可能是要让自己处在一个随时准备好的状况,以防万一商人临时回来,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嘛,一出去就十天半个月,什么时候回来都不一定,或许琵琶女是希望,能在那个商人回来的时候,都还维持着最好的状态,但是问题是这还是很奇怪,如果这个人是真正爱你的话,你干净的素面当睡醒的那惺忪浮肿的面孔,他一点都不会介意的,不会介意你这些外表的出入,换句话说,琵琶女随时都化着浓妆,预防这个商人随时回来,这事实上也是很可悲的,因为这个商人显然也不是真正爱她的,说不定是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所以这个商人还愿意把她纳为妾室。或者明明这个商人很爱她,不要忘记,我们刚刚已经提到,会在她年老色衰还仍然愿意娶她进门,这恐怕呢应该还是有情感的成分但是,琵琶女却不懂得这一点,以致认为自己应该尽量维持容貌才能保有商人的爱,于是很自动地做这些努力,这两种究竟哪一种才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当然不能确定,可是无论是哪一种,这样的互动关系,都还是显得勉强甚至可悲,并且流于表面。第二,那么另外的原因呢,琵琶女为什么化着浓妆入睡,是不是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就是她眷恋着“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往事,想要延续先前“少年事”、“少小时欢乐事”,以致非常勉强地想要留住青春。这事实上呢,也是大多数慢慢流逝的青春的女人身上很常见的,所以要去做各种回春的努力,那就古人来说,一般要留住青春的方式,只能用由外不断地涂脂抹粉,年龄越大,当然这个方法也就越勉强,而琵琶女连入睡的时候都还浓妆艳抹,那就可想而知她真的是活在一个很极端的偏执里,过度执着于外在的皮相不知道一个女性的成长是必须随着岁月由内而外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产生优雅的风范。一个女性的美,应该是与时俱变、与时俱化,不同的美来呈现她存在的价值,这才能够优雅地老去。就这一点来说,琵琶女的化浓妆入睡,也让人觉得看不到任何理性或智慧的光,并且她从梦中哭醒时,脸上沾带着脂粉的红色泪水纵横流下,这一幕又恰恰和“血色罗裙翻酒污”前后呼应,同样怵目惊心。可以说,那“妆泪”的妆,太过伧俗,而为了失去的少年事、少小时欢乐事所流的泪,也就似乎稍显廉价。以上我们所分析的无论哪一种,都是在文本所提供的事实上,从一般所能够想到的可能性加以揣摩,但是每一种都指向一种无足称道的庸浅性格,那么我们恐怕应该说,琵琶女确实是一个缺乏精神性的女子。虽然拥有杰出的音乐技艺,但是性格上却非常的平庸世俗,而且庸俗到盲目,甚至是麻木没有一个可以让人从心里面由衷感到可贵、可敬、可爱的人格素质。如果理性来看呢,我们必须说,并不能因为一个人哭得很伤心,就觉得他很无辜,很值得同情,他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受害者。重点是要看他为什么而哭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梦啼妆泪红阑干”的琵琶女,她哭的是不能永远过繁华享乐的生活,那我们只能很抱歉地送她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意思是说,一个处境可怜的人,一定有性格上可恨的弱点,例如软弱无能庸俗浅薄,甚至是盲目无知等等值得改进的地方。只有当一个人了解到,原来人生的困境不完全是外力所造成,自己也不是无辜的受害者反倒还有可能主要是来自自己的性格弱点,才造成这样的恶运,那么认识这一点以后,他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也因此呢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处境,当然这里我们还是必须要补充说,人的问题很复杂,单单只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这句话,也是太片面过度运用的话呢,会让人变得冷酷,无法体谅、宽容、柔软。毕竟呢,还是有一些人是属于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的,因为呀,他会变得可恨其实是因为可怜的遭遇。例如像法国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主角尚万近,他真的是因为环境所逼。又例如是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笔下的我王更是因为从小就被抛弃,从来没有被爱过,甚至还被乡亲万般的排挤欺侮,以致变成一个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不择手段的江洋大盗,这些人都让人深深感慨、不胜唏嘘。原来啊,俄罗斯的一个谚语说得很对:“人就是人的豺狼”。不过呢,最可贵的是,这两个人物都良知未泯,一旦后来被爱、被宽容,就成长为真正慈悲的好人。可见人类的善与恶,绝对不能够一概而论。那当然,补充“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这个道理,是希望我们在谈论人性问题的时候不要偏颇,只就琵琶女来说,恐怕还是不能忽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这一面,假若我们好好地思考,琵琶女的可怜,主要是来自于自己,并不能完全怪外在的世界,一个人真的要好好问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人格缺陷,才召唤出所谓的恶运?而这些遭遇是否算得上是恶运?也都是可以再定义的问题。尤其是自己到底是被欺压的无辜者,还是其实也有咎由自取的地方?这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思考的。总而言之,和琵琶女出身相近的李夫人、徐月英、王福娘、薛涛等等女妓可以说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得以在污浊虚浮的情色世界里,独自幽幽绽放出一般人都望尘莫及的高度智慧和脱俗的心性,也表现出充分地存在自觉,以及不凡的伦理抉择,令人眼睛一亮所谓的存在自觉,也就是一种对于个体的性格特质,以及自身的存在处境的明确认知,他不是盲目于自己跟外界的。而所谓的伦理抉择,也就是指透过个人对生活的抉择,达到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我们看到这些烟花女子,竟然比起一般人,更有充分的存在自觉以及不凡的伦理抉择,再再显示出她们确实具有自觉性的进取的意志,也就是一种不盲目遵从本能,也不一味地顺应环境的主体的力量,因此才能够主动地超越人生的限制,反抗既有的命运,进而获取真正自我实践的人生最高价值,而不是任由周围的环境决定自己的命运,至于怎样才能产生自觉性的进取的意志呢?请看下面的定义,这样的意志必然纠合了明确的认知强烈的感情,然后会和持续的目的性行为汇合成一股力量,具有剑及履及的奋进精神,形成一个强大的行动力场,然后这才可以称为是“意志”。而这样的意志,还会有让我们在变动不居、而复杂矛盾的人生处境中具有一种召唤理性和智慧的力量,然后我们就真正地可以做出生命的选择,回到我们刚刚所看的这些女妓,不仅李夫人、徐月英、王福娘、薛涛等等的真正历史上的人物做到了这一点,唐代传奇小说中虚构的霍小玉、李娃、红拂女,其实都莫非如此。那么我们反观琵琶女,这就不得不遗憾地说了,构成积极的意志所不可或缺的明确的认知,持续的目的行为,以及剑及履及的奋进精神,还有那一种共同形成的强大的行动力场再加上理性和智慧的清明的光亮,都是琵琶女再再所欠缺的。琵琶女似乎未曾思考过:人生的某些关卡是应该自我抉择,而且为这样的抉择彻底负责的,以致于她随波逐流,成功的时候得意忘形,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失势以后,就怨天尤人,一味偏执于往昔的浮华荣盛,不甘寂寞所以我们才会说,她其实只是一个缺乏精神力量的庸俗女妓而已,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把琵琶女的一生整个的过程,做一个归纳。首先,她在年轻时的生活形态是浮华虚荣,而当这个繁华生活不能持续的时候,她的反应与做法,以及她的一个性格是什么?第一她本来可以不婚,但是因为她缺乏智慧与意志,所以呢她没有做出这个选择,包含其中她没有办法维持独身,因为她没有未雨绸缪,预作准备她也没有选择出家,因为出家必须清心寡欲,这又不是她的性格的特点。而当她选择嫁人以后呢,她所做的种种反应,第一个她应该选的是一种经济保障的一个考虑,所以嫁人,可是她没有选择读书人,因为她缺乏心性优雅的条件。她没有选择农、工,那是因为她也恐怕不能够勤俭度日。所以最后她选择了商人,至于她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本质认识的时机和反应,一则是在嫁前,如果就知道这个本质,但是嫁后她还是要抱怨,那这当然就是一种没有成熟的心态与过分贪求。那么如果她是嫁了以后才知道这个本质,那么也显现出她具有盲目无知的那个特点,而尤其是嫁了以后,她处处显现出不甘寂寞的这一种心性,执着于往日的欢乐。所以呢,我们把这一段情节所呈现的琵琶女的所有表现,全部加以综合的考量,我们可以发现,可以总结:琵琶女的性格特质应该是浮华虚荣、盲目无知的。那这么一来,白居易却说他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个等同是在怎样的条件上成立的?其中又隐含了怎样的意义?那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