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雕刻艺术中还有一些表现爱情主题的内容。其中表达男女忠贞题材的故事有树神本生和阿玛拉本生,这两个故事也是犍陀罗地区民众比较常见的话题。
根据巴利语《本生经》的记载,佛陀第485次转生变成了树神紧那罗(Kinnara),与妻子乾达(Canda)居于林中。梵授王(Brahmadatta)在森林狩猎时巧遇乾闼,并为她的美貌所倾心,就想要占为己有。
梵授王用箭射杀了紧那罗,企图将乾达带回王宫。乾达伤心欲绝,拒绝了梵授王,并向天神哭诉求救。天神为之感动,化身为婆罗门下凡救活了紧那罗。
这个故事主要流传于北印度的犍陀罗和巴尔胡特等地区。犍陀罗地区出土的雕刻残片只保留了这个故事中的其中一个情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f4ed3d1856775bfa.png)
画面为横长条形式,从左至右展开故事情节,中间有一棵树,将画面分隔为两部分,左边描绘的是紧那罗正在和妻子乾达在树林中欢歌跳舞,共有两组舞蹈画面,均表现的是丈夫紧那罗在击鼓,而妻子乾达在跳舞,左侧一幅乾达为正面站姿,右侧一幅乾达为背面站姿,表现出二人幸福生活的画面。
画面最右侧骑马者为梵授王,他骑着马,背着弓,走进森林,预示着灾难的降临。雕刻的两边皆残缺。
另外一个爱情故事是阿玛拉本生,这个故事相比于树神本生故事来说更具有印度式的喜剧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bb0274accd839931.png)
阿玛拉原本是佛陀的前生婆罗门弟子瓦拉鲁奇(Vararuchi)的妻子。瓦拉鲁奇外出,把钱存放在邻居希兰雅·古普塔(HiranyaGupta)那里。丈夫外出后,年轻貌美的妻子经常遭到男子的骚扰,年轻的官员、祭司、大臣之子和邻居希兰雅·古普塔等人同时喜欢上阿玛拉,他们总是找出种种借口频繁去骚扰她。
后来邻居希兰雅·古普塔还拒绝把钱还给阿玛拉。聪明的阿玛拉设了一个局,最终将年轻的官员、祭司、大臣之子三个求爱者都装入了一个箩筐里。当希兰雅·古普塔向阿玛拉献殷勤的时候,他承认瓦拉鲁奇在走之前把钱存在他那里,这番对话被装在箩筐里的三个求爱者都听到了。第二天,阿玛拉将箩筐里的三个男人抬到皇宫里请求国王裁决。阿玛拉本着忠贞之念以智慧一箭双雕解决了骚扰和经济问题。
这个故事的雕刻只出现在巴尔胡特和犍陀罗。犍陀罗的这件雕刻作品再现了故事的高潮。画面中,国王和王后坐在宝座上,阿玛拉和仆人揭开箩筐盖,露出三个求爱者的头。
在这个故事的雕刻作品中,瓦拉鲁奇始终是“缺席”的,他原本是佛的前生,在早期佛教造像中,并不表现佛陀,即便是身为佛陀前生的各种动物、贫民等都不可以,而是以象征物来表现佛陀的存在。
负责犍陀罗佛教遗址挖掘工作的A.富歇对犍陀罗地区发现的众多故事画研究后认为,“菩萨没有出现在雕刻中,因为把菩萨表现为一种动物、一个贱民或者一个强盗是很自然的。但从来就没有,也绝不能表现为一个妇女,即使是一个具有所有美德的杰出典范的妇女都不行”。A.富歇的观点说明了这个故事在印度民间的接受情况。
除了这些有故事作为背景的爱情主题的雕刻作品外,在犍陀罗艺术中还有一些雕刻没有丰富的故事内容,仅表现男女亲吻的画面,也代表了一种直白而又热烈的爱情主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507fb0826051c9e2.png)
斯瓦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嵌有亲吻场景的复合纹装饰板,左侧的一块方框内有一对正在亲吻的男女,右侧男子头戴帽子,身着短袍,左手拥抱女子,右侧的女子身穿希腊式长袍,左手拥抱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ea8f72cf058fc9e8.png)
此浮雕反映了男女情爱的场面,这种题材较多出土于斯瓦特县一带。此浮雕描绘的是位于一座华丽纹饰装饰的拱形僧房内,一对男女相互爱慕的场景。拱形装饰共有层层叠叠的四层,最外层拱形左右两侧下端各悬挂一串葡萄,新颖而又别致。男子赤裸上身,下身着裙,头上包裹着印度式头巾,右手持环状珠串类物品面对着女子站立,右膝微屈。女子身体呈三道弯式的扭曲站立,右手举起将肘部自然搭在男子的左肩,手中似乎拿着一件与男子相同的饰物,胸前佩戴珠串,左手中似乎拿着一把类似镜子的物品,弯曲的右腿紧靠着男子的身体,表现出亲昵的神情和动作。
整件浮雕线条流畅,人物体态丰满,将希腊雕塑艺术与印度人物特征完美结合,体现了犍陀罗雕塑写实的艺术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