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章节讨论证据证据,这里有列举各种各式各样的证据类型,也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与应该如何面对这些证据,证据的种类如下:
1)个人经验:可能会有偏颇的概念,无法以一概全。可询问这个经验是常态还是单一事件?发生的数量跟种类是支持他的论点吗?
2)未公开的传说:通常代表小群体之间的谣言。可询问如何确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或此谣言源自于何处?
3)公开的报道:这里是只报导出现在出版物或公开的节目。可是询问这个报导是不是引用了所有的重要消息,还是说偏颇于哪一个观点?
4)目击者证言:同样会有幸存者偏差的可能性,或是目击者自己脑补。可询问当时环境或是目击者的心智状态有没有可能扭曲了目击者的认知。看过一个报导不同人种之间的脸部辨别是很难的,就像我们觉得白种人都长得很像,白种人也觉得黑人都长得很像,其他人种也觉得黄种人都长得很像。
5)名人证言:这里指的名人不一定是专家有可能是演员在评论政治,同样会导致偏颇的概念这里指的名人不一定是专家有可能是演员在评论政治,同样可能会因为个人经验导致偏颇的概念。可询问该名人上节目是不是有收费?或是該名人是否为了哗众取宠?
6)专家意见:专家意见的确普遍来说是比较可靠的,但也是不是百分百可靠。如上一章节,某些专家可能抱持着旧有的理论基础,来评论未知的状况,而且现有的知识系统非常庞大,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所以专家的意见也不一定代表事实的真相。
7)实验:有分成实验室里的实验与社会环境下的现场实验。可询问该实验室其他的实验室是否可以顺利复制?或是该实验室的经费来源是否偏颇于某个利益团体?
8)统计资料:一直某个群体的可量化信息,如美国的人口普查。可是询问统计资料的来源是什么?来源是否可靠?来源的普及性有多少?统计时间有多长?
9)调查:调查类似统计资料,是专业人士常用的工具之一,特别是社会学领域,是为了将资料量化。可是询问此调查是否具备随机信与代表性,
10)正规观察:有两种正规的观察研究,独立观察或是参与型观察。可询问观察者在场是否可能改变被观察的行为?此被观察者是否具有普遍性?
这让我想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大概的意思就是,只要你去观察一个粒子的运动状况,不管实验设计如何精细,一定会干扰该物质的状态。
11)研究评述:通常是指对某个主题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后进行的研究评述,应该要比较各个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性的正反方辩论。可是询问此评述是否涵盖所有的研究成果?有没有遗漏任何相关的研究?
前一段时间四川航空有发生一些空中危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飞机飞到半空中,驾驶室的窗户突然脱落,附机师被吸到零下40度的稀薄大气中,所幸除了副机师有受伤外其他没有人伤亡,后来有些评论节目就邀请号称机师和地勤人员来做讨论和辩论,这个手法就是使用专家意见,但其实机师和地勤人员是比大众一般民众还更了解飞机没错,但如果要讨论真相,更需要的是原厂设计与原厂的维修人员。
我们在广告中常会看到一个人穿着白袍,介绍某个产品,号称有某些医疗效果,其实仔细思考,那个人不一定就是个医生,后来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只是请个临时演员假扮成一身的样子,也有一些购物频道,号称是某产品的公司的总经理,一开始都会深信不疑,但经过内行朋友告知后,才发现原来那个总经理也是临时演员。
这边广告常用的手法就是,让某个人穿着非常专业的制服,假装是某个专家,因为一般群众再看到着制服就联想到他是专家,并不会加以思考,其实不是只有专家才能穿着类似的制服,一般消费者不可不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