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哲思想法
《超越感觉》学习笔记:证据是什么

《超越感觉》学习笔记:证据是什么

作者: 小雯xiaowen | 来源:发表于2020-05-28 22:09 被阅读0次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结论需要支撑它的论据,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请回答我,为什么结论需要证据支撑才有效。这个问题和我学的章节刚好相关,于是借着回答问题来复习一下。

    我认同这个观点的前部分:结论需要证据支撑。求知、求真都需要独立思考能力,而证据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证据是告诉别人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而展示证据是让看法更有趣、更深刻。

    以前我认为只有在解决纠纷时才需要证据。拿自己来说,最近一次搜集证据是几年前物流公司丢失了东西,我需要证据来证明丢失货物的价值。而在平时生活中从来没有想过要用证据来陈述观点,于是说的都是没有证据的看法。比如向朋友推荐吃的,只会说这个东西超级好吃。形成这种说法的原因有两个:1是不会表达,2是我们容易记住观点却忘记获得观点的过程。

    我赞同观点的前部分,但是不赞同后部分:结论需要证据支撑才有效。有证据支撑的结论也不一定有效,因为证据有其价值也有其局限性。证据按照大多数人的熟悉程度可以分为:个人经验、未公开的传说、公开的报道、目击者证言、名人证言、专家意见、实验、统计资料、调查、正规观察和研究平述。

    “个人经验”是指我们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经验搬到其他事情上。比如我的外公外婆是上海人口味偏甜,依据这条个人经验我得出上海人都喜欢吃甜的结论,可事实肯定不是这样,我妈妈也是上海人她就喜欢吃辣的。遇到用个人经验陈述的观点时要问问:这件事是典型还是独特的,它们的数量和种类能不能充分支持结论?

    “未公开的传说”就是小道消息。小道消息不容易被证实,遇到这类证据要问问:故事源自何处,我如何能够证实所听到的版本是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过滤掉家人群中大部分转发信息。

    “公开的报道”会出现在各种媒介中,遇到这类证据要询问:这个报道有没有信息来源。作者、出版商或者主持人有没有报道声誉。哪些陈述是证据,哪些陈述需要证据支持?

    “目击者证言”通常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证据,可是这类证据也有严重缺陷。在20世纪末的美国,DNA检测的普及解救了100多个被判刑但事实上无罪的人,其中有四分之三是目击者错误指认的牺牲品。遇到这类证据需要询问:事件周围的哪些情景包括目击者的心智状态可能歪曲他的感知,自事件发生以来什么情景可能影响目击者的记忆。

    “名人证言”又称名人代言,是一种普遍使用于广告及宣传的手法,让知名公众人物利用书面或实际演说的方式,替特定事物证明或背书,借此提高事物的可信度。遇到这类证据我们要区分开名人的身份和名人代言的东西,要询问:名人是收了费的发言人吗,他们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支持吗?

    “专家意见”比大多数证据更可靠,可它也并非一贯可靠,最重要的原因是每个领域的知识在迅速扩张,而有些领域的专家却抵不住视自己为全知专家的诱惑。所以遇上这类证据要询问:除了在相关的广义领域的背景知识,资格资质以外,这个人对正在讨论的特定问题有具体的专业知识吗,这位专家是否收了费?

    “实验”是生活中接触较少的证据,它分为实验室的实验和现场实验,遇到这类证据要询问:对于实验室实验,它被其他研究者复制了吗?对于现场实验,其他研究者独立确认调查结果了吗?

    “调查”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因为通过调查获得的资料可以被量化,调查经常被归入“统计资料”中。但是即使是这类证据也有局限性不能盲目接受,要询问:样本具有代表性吗?人口总数里的所有成员都有被选中的平等机会吗?它们是客观表述而不是有偏见的吗?至于邮件调查,未回复者和回复者有不同吗?

    “正规观察”分为独立观察和参与型观察。因为有“观察者效应”的存在,所以这类证据也需要询问:观察者的在场有可能改变被观察的行为吗?足够长时间的观察可以证实所得出的结论吗?结论是过度概括了吗?

    “研究者评述”是对某个主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进行的,遇上这类证据要询问:鉴于这些评述所涵盖的研究成果,评论者的结论看起来合理吗?评论者遗漏了任何相关的研究吗?

    弄清楚各个证据的价值和局限性让我有两个收获:一不敢瞎说,二不会瞎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越感觉》学习笔记:证据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ya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