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观察者的立场、时间、最坏的可能,还是投入的经历上,做一些不同角度的观察,都有助于让问题变得更好。
1.第一个视角--观察者。你看到的现象,是由你的目光“塑造”出来的。虽然无法消除观察者效应,但我们可以减轻观察者效应带给自己的误判。方法就是做一个实验:假设你不在,换一个不同的人,他会看到什么?试着多跟其他观察者交流:我看到的现象是这样,你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这就会让你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理解更全面。
2.第二个视角--时间。两个关键词,一是例外,二是标尺。例外的意思,就是刻意观察那些不一样的情况。“不一样”既可以是更好,有时也可能是更糟。假如一个人头疼,我们可以问他:头疼是每时每刻都在吗?还是通常会在某段时间出现?.....标尺,也就是从怎样的周期尺度看待变化。观察尺度不同,对于变化的感知就不一样。标尺越大,越能看出变化的宏观规律。所以,切换自己观察的标尺,你跟一个问题的关系就会完全不一样。
3.第三个视角--最坏的可能。最坏的可能是什么? 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最坏的可能性排除掉?“假如亲子矛盾暂时解决不了,最坏的可能是什么?”父母也许会说:万一吵得太厉害,怕自己情绪失控,跟孩子动手。把最坏的可能性排除掉?实现不跟孩子动手这一点,比起“解决亲子矛盾”容易太多了。
4.第四个视角--在一个“问题”上分配了多少精力?当我们太过于重视一个问题时,就是在拿着放大镜去“找”问题。比如一个有抑郁发作史的人,担心抑郁复发,从而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负面情绪上。稍微有一点情绪波动,他就会想:这是不是抑郁发作的征兆?老这么想,他的关注点就锚定在负面情绪上,心情越来越沉重。如果换一个角度,多关注那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抑郁自然也就缓解了。
很多看上去是燃眉之急的问题,只是出于对最坏的可能缺乏掌控感。提前应对好这种可能,就会获得转圜的空间,增加随时间而改变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