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当综合学习中创造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是综合学习时间,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学科学习改革的中心课题,就是实现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变。“勉强”是这样的活动,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物接触,不必与任何人和物对话,单单坐在教室里,一味地打开大脑细胞就可以了。
把“勉强”转化为“学习”的首要课题是组织“媒介化的活动”。“勉强”是通过坐在教室里的脑神经的活动来进行的。学习则是和人、物、工具及素材的接触,进行“媒介化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必须在上课时组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及表现等各种具体活动。
在“学习”的文化中,追求“互惠学习”,即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和认识,并毫好保留的告诉自己想法的互相学习。学习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切磋”这种“合作”方式来实现的。
把“勉强”转化为“学习”的第三个课题是把“获得”并“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换为“表现”的、“共有”的学习。“表现”所学到的东西,并通过和同伴“共有”,学生才能反思性地领会知识和技能,确切的掌握其含义。
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课题。
这一节内容我的理解是:勉强的学习就是被动的、接受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学生不是主动的思考,而是被动的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或老师讲授的内容。而“学习”是指参与式的、活动的、交流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探索和研究的主题。如24节气课程,孩子们通过对每一节气里天气和物候的变化的观察,体会自然的变化,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取舍,并在交流分享中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分享给其他的伙伴,并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示和收获。同时,找出差距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学习更加的深入,如何更好的进行观察,更好的记录,如何更快速的收集整理资料,以怎样的方式展示给他人(手抄报展示、台前演讲、做成PPT分享、还是做成小视频)。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