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初读《道德经》(12)大制不割

初读《道德经》(12)大制不割

作者: 简书老张 | 来源:发表于2018-11-09 08:54 被阅读3次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语言优美。文中顶真回环、排比往复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其实,不必繁琐解读,没事读两段,没事读两段,就挺好。

  本篇,只说“大制不割”这一句。

  老子太喜欢“大”这个字啦,书中这样的短句太多了: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大制不割”中的“大”意思是最完善、最高明、最完备、最美好。“制”的意思是制度、体制、设计、安排、处理、治理等。“割”的意思是分割、分离、破坏、割裂、伤害、肢解。四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最大的治国方略(最好的设计安排)就是不割裂、不肢解、不破坏(万物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自然状态)。换言之,统治者和领导者在制定规则制度时,一方面应以大制为目标,使规则制度符合实际实情,不造成割裂;另一方面也要随时关注发展情况,若规则制度不适应,要及时修改。

  通览全篇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知三守”、“三舍三为”、“三复三无”:

  知雄守雌——舍强取弱——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无知无欲

  知白守黑——舍明取暗——为天下式——复归于无极——无穷无尽

  知荣守辱——舍贵取贱——为天下谷——复归于朴器——无忧无虑

  其结论是:大制不割(意思见前文)。

  其前提是:这是强者的哲学,弱者就不要以此自我逃避和自我麻痹了。

相关文章

  • 初读《道德经》(12)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

  • (1007)读《雪漠智慧课程》19:妙用《道德经》

    偈颂:道者升华界,老子做基石。妙用《道德经》,致用可经世。无为无不为,不割是大制。 《道德经》读不懂也要读。因为不...

  • 所谓格局大,就是头脑中的边界少。

    道德经上说:“大制不割”。真正的大,就是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就是不割,只要分割了,就有了边界,边界越多,被分割的越细...

  • 2020-11-02

    摘抄《雪漠智慧课程》 “不割是大制”这句话源自《道德经》,意思是,要有整体的思维,不要追求局部性、功利性的东西,更...

  • 共学《道德经》第28天

    共学《道德经》第28天2022年3月15日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谿③。为天下谿...

  • 《世说新语》03|政事: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朴,本意是未经加工的木材,此处指道性纯朴的原...

  • 二十八.《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

  • 大制无割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

  • 解读《道德经》之28-1: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 《道德经》28|大制不割,无为而治

    了解强盛的道理,却能安然处于柔弱的位置,做天下的溪谷,容纳万物;做天下的溪谷,自身就能具备常理与正德,归回婴儿般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道德经》(12)大制不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rnxqtx.html